诺奖得主Kurt Wüthrich教授为我校研究生讲授结构生物学课程

发布时间2015-04-30文章来源 iHuman研究所作者责任编辑

2015年4月26日下午,我校iHuman研究所特聘教授、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Kurt Wüthrich作为研究生选修课“结构生物学”的主讲教授之一,为研究生讲授了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测定主要方法之一——核磁共振波谱学(NMR)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生物学中的应用。结构生物学为揭示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信号跨膜转导、酶催化反应机理、突变导致疾病的分子机制、药物分子与靶点的抑制和激活关系等提供重要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药物设计、合成生物学、转化医学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为了使研究生们牢固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最新发展趋势,负责该课程的刘志杰教授邀请了多位校内和国内外知名学者参与讲授该门课程,Wüthrich教授欣然同意讲授该课程的核磁共振波谱学部分。

Wüthrich教授首先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医学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由浅入深地介绍了NMR目前的广泛应用,以及如何运用NMR技术研究生物大分子溶液构象以及动态特性,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发大家对NMR的兴趣。为了使学生们认识到NMR其实并不陌生,他还讲述了布朗运动的基础知识以及它与NMR的联系。在讲授如何进行蛋白质谱峰指认与结构计算时,他形象地使用自己的皮带来类比蛋白质肽链的折叠。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不同的氨基酸带有不同的侧链,因此会给出不同的核磁信号。可是在肽链中还有很多相同的氨基酸,如何区分这些位置不同的相同氨基酸呢?Wüthrich教授解释说,蛋白质肽链的折叠会引起这些相同氨基酸周围化学环境的差异,我们可以通过探测这些微弱的差异来确定其相对位置的差别。他还风趣幽默地介绍了NMR的发展史,从核磁共振现象的发现一直讲到今天在结构生物学里的应用,引起同学们的喝彩。

他在讲课过程中特别强调了牢固的基础知识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他说:“如果研究者连一些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和实验常识都不能熟练掌握,每次遇到问题都需要查资料,这样既费时又不利于新想法的产生,将是影响实验成功的一大不利因素。”Wüthrich教授鼓励同学们多学多问、不要怕犯错。同学们积极地向他提问,他也一直微笑着为大家答疑解惑。

同学们在与Wüthrich教授的交流中,不仅收获了关于NMR的基础知识,激发了对研究生物大分子溶液结构的兴趣,还领略到诺奖得主幽默风趣的人格魅力和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通过这样一堂高水平而且生动活泼的课程,同学们在收获专业知识的同时,对科学研究的丰富内涵、大师级科学家如何对待科研和人生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Kurt Wüthrich教授简介】

Kurt Wüthrich博士是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教授、美国Scripps研究所客座教授,2013年3月受聘为我校iHuman研究所特聘教授。他同时还是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2年)、法兰西科学院院士(2000年)、拉脱维亚科学院外籍成员(2004年)和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2010年)。他在结构生物学和蛋白质科学领域有着很高造诣,特别是在用高分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他因“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而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