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紧张筹备了大半个月后,我们终于迎来了出发的这一天。
由于稼祥中学正在装修,因此校方借用了宣城市工业学校的校舍,为留守儿童提供暑期夏令营活动。留守儿童中心莘主任带我们一行熟悉校园环境:教室里接触不良的电子屏幕、拥挤的课桌椅、生满铁锈的床架、满布灰尘的水泥地……我们心里产生了很多疑问:他们的生活水平究竟是怎么样的?他们会不会怯于交谈?他们会接受我们精心准备的课程吗?
一、探访稼祥
在莘主任带领下,我们参观了稼祥中学。创办于1994年的泾县稼祥中学,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同志的名字命名。它不仅是泾县范围内办学规模最大的初中,更成立了留守儿童服务中心,收纳了全县约一半的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的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社会的一致肯定。
参观王稼祥生平展览过程中,我们印象最深的是毛主席曾称赞王稼祥同志在共产党历史中最重要的会议之一的遵义会议中投出了关键一票,对修正党内左倾风气、引领中国革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王稼祥同志的夫人朱仲丽曾多次造访稼祥中学,给予了校方很多建议。同学们看着展品和照片,由衷赞叹王稼祥及夫人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贡献以及对家乡泾县的热爱。
二、他们似火的热情
入住当天的晚间,正当组员们小憩之时,寝室里忽然闯入了一群“不速之客”。男生们一股脑地涌入了三个男生寝室。
“老师们好!”
场面一度十分混乱,我们也一度不知所措。经过交谈,我们都释怀了,并惊叹于同学们似火的热情。其中一个小男生直接坐到了我们的床上。
“我叫黄江南,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宋泽。”
“泽哥好!”
顿时涵哥、然哥、杰哥等称谓在当地同学中不胫而走。在后几天的生活中,每当我们在校园里遇到同学们,都会受到热情的问候。虽然他们大多是留守儿童,但也不乏开朗外向的一面,从一段段真诚的对话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泾县山水之间的淳朴。
三、初为人师的第一堂课
(一)“太平洋战争简史”课程:
授课的宋泽同学在讲台上对着战争态势的地图指指点点的同时,也暗自为当地同学们的知识水平感到吃惊。来到泾县之前,他本以为当地的同学们对二战时期参加战争的舰艇没有太大了解,因此准备了相当多数量的ppt进行科普。
来到泾县之后,他很快就发现低估了当地同学们的水平。上课之前,听说即将进行的课程是关于二战历史的,有两三位同学兴致勃勃表示,他们读过诸如《二战通史》类的书籍,想通过这门课程更多地了解二战历史。在课程提问环节,有一名同学通过观察舰船的剪影,就正确判断出这是日本的战列舰“大和”号;甚至关于“某艘战列舰的主炮口径是多少”这类专业性问题,也有好几名同学给出的答案和正确答案相差无几。当然,更多的同学对于这段历史不甚了解。他们目不转睛盯着那块仅有28寸的电视屏幕,聚精会神观看着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影像资料。同学们通过这门课程,不仅涨了知识开了眼界,更体悟了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
(二)“荆轲刺秦”课程:
仇泽淞同学秉持着寓教于乐的理念,给同学们讲解了《史记》中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曾在上海博物馆担任志愿者并上台表演过这段故事,仇泽淞同学对课程的把握游刃有余。介绍完基本故事情节后,同学们邀请他朗诵《易水歌》。台上的仇老师音色雄浑,声情并茂,台下同学们正襟危坐,听得入神。朗诵毕,同学们无不报以热烈的掌声。
随后他还邀请同学们上台表演“荆轲刺秦王”的桥段,同学们在表演的欢乐中更加了解了这段历史。课程最后还播放了仇泽淞同学在上海博物馆做志愿者的影像资料,在座的同学们可能鲜有机会去到上海博物馆,但通过屏幕也能感受到人文历史的独特魅力。这种脱离当地传统课堂的方式让同学们感到十分新颖,许多同学都说以前从没上过这样的历史课,对这样的形式大加赞赏,反响十分热烈。
(三)“数学悖论”课程:
课程伊始,在屏幕上展示出“悖论的数学解释”的题目时,同学们的表情突然显得有些凝重。也许在内心深处,他们可能还是对“数学”这样的字眼多少有点恐惧。
在正式进入主题之前,汤振中小老师先向同学们解释了“悖论”的含义与一些有趣的悖论,例如“黄油猫悖论”与“上帝全能悖论”。学生们听得相当认真,并对悖论的从表面得出的与从深层次得出的相互矛盾的结论十分感兴趣。通过这个引子,汤老师引入了与数学原理相关的三个著名悖论:芝诺提出的“阿基里斯与乌龟赛跑悖论”、概率论经典的“生日悖论”与“托里拆利的小号”。
同学们通过了解这些有趣的悖论,在惊讶之余,也充分体会到数学并非只流于课本,更深入我们的生活,带来无限的惊喜。
(四)“逻辑”课程:
夏苏安同学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逻辑”课。从“逻辑谬误”、“简单的推理问题”、“博弈”三个方面出发,结合大量生动有趣的案例,深入浅出讲解了逻辑相关的知识点,令人哭笑不得的表情包,还有能获得糖果的小游戏,同学们的参与度非常高,不仅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还能在游戏里与小组成员进行热烈讨论。
课前夏老师还说过担心自己的内容太过生涩难懂,同学们可能听不下去,但到头来却发现这份担心毫无必要。同学们乐于接受这种在自己理解能力范围之内的新知识,有些同学的课外学习能力很强。一节课上下来,同学们从 “逻辑谬误”中学会了什么是严谨,该如何严谨,从“推理”中学会了换位思考,从“博弈”中学会了什么是合作,什么是背叛,这些都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受益匪浅。
(五)“集体主义活动”课程
在对留守儿童们进行了一定了解后,我们提出设置专门的集体活动课来培养学生们的集体意识,这也是本次“精准支教”的一大亮点。
在课程内容确定上,我们在经过详细而周密的讨论后,最终选择了材料比较容易获得、规则相对简单、趣味性较强的“红黑游戏”,规则也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数学知识和初中生的年龄特点进行了改编。这个游戏基于的数学模型是多次囚徒困境的博弈,特点在于其看起来很像有一个确定解的数学问题,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个最优解,任何答案都有其道理以及胜利的可能。同时,看似是两个组之间互相博弈、竞争,但真正的胜利方法是要双方一起出红牌。该游戏旨在教育同学们,自己与班级里的同学看似是一种竞争关系,但其实只有互相合作才能胜利。另外,活动在较为空旷的体育场上进行,尽可能随机分组,给同学们一个相互接触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
在三次游戏后,我们对同学们进行了一定的调查和访谈。整体来说,同学们在活动中还是很快乐的。“与平时在课堂的课不一样,感觉很快乐”。在快乐的同时,学生们也从中学到如何在一个团队内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在社会这个大的博弈中生存下来的原则。这种能够去到室外,突破本来座位安排、兴趣爱好带来的小团体的“新集体活动”,为同学们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这是他们从未经历过的。
四、“精准支教”的意义
“同学们,下课时间到了。”
“老师您辛苦了!”
中午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都跑出教室准备吃饭。但有一个小女孩却缓缓走向了我们,看得出来她很紧张而且羞怯。她小声地问我们:“我能求你们一件事吗?今天晚上一定要给我们放电影好不好?”
或许是被应试教育压抑太久了,也或许是长时间缺少了父母的陪伴,那一刻她面对我们仿佛看见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能给予她一切。短短十天,我们不能给他们带来长久的陪伴和呵护,但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这十天中让他们不再感到孤独无助,用我们的真挚换来他们的笑容。支教的意义不仅在于有限的课程,更不在于物质的给予,最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心里播下一颗种子,填补他们未充实的心灵,即使十天后我们离开了,这颗种子也可以生根发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这才是我们进行“精准支教”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