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雅安名山小分队| 投我以善,报之以“桃”

发布时间2018-08-09文章来源 学生事务处作者责任编辑

素有“雨城“之称的雅安,在七月末迎来了一批新鲜的面孔:我们18位来自上海科技大学名山实践团队的师生,手握灿烂千阳,深入成都平原,探寻猕猴桃的秘密。

一、结缘雅安,千里猕香

早在阳春三月,校园中就曾弥漫过雅安的清香。黄果柑的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到了大山深处的温暖,品味到钟灵毓秀与辛苦劳作的完美结合。山的那一边是什么?山的那一边还有什么?在纷繁复杂的案头调研后,我们确定了此行的最终目的,与黄果柑产地石棉一衣带水的绿色珍宝、维C之王——名山红心猕猴桃。

红心猕猴桃最初在四川被发现,经过育种专家的改良,现在已经在云南、陕西等地多有种植。虽然市场份额仍然较小,但消费者接受度正逐步提高。

在副校长兼教务长印杰老师的带领下,7月30日师生们到访善品公社,下午参观雅安社会服务中心;31日名山、石棉小组分流,名山组进行猕猴桃基地飞水村四小时的走访调研;8月1日上午旁听飞水村建军节“双拥”工作会,下午进山入户采访退伍军人、调研乡镇卫生所。

进蜀时暴躁咆哮的山洪,工作时马不停蹄的奔波,采访时长达十几小时的录音资料和入户时泥泞陡峭的山路、无处不在的瓢泼大雨,这样的名山,美丽而神秘。多雨的季节,浇灭了山火,却浇不灭我们心中的热情。

二、你的生长,牵动我心

从农户手中接过今年的第一颗猕猴桃,硬硬的,表皮略带刮痕。

“那是挂果的时候风大,叶子果子摩擦留下的。”村民如是说。

猕猴桃的种植过程并不简单。这种绿色的果实对土地要求很高,需要渗水好的沙土地,尤其是易于排水的坡地。在采访过程中,很多农户都曾提到“家里的地,一半种不了猕猴桃。”对很多农户来说,在田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猕猴桃和茶叶各占一半,是很自然的选择。一般来说,坡地上猕猴桃的亩产量在2-3千斤,有些土质较好的地方能达到4-5千斤甚至更多,但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

开花时,是果农最忙的时候,也是猕猴桃一年产量的关键。对于这种脆弱的果子,目前只能人工授粉。一名带领我们走访的司机说,曾经有农户没有采纳专家建议,在花粉采摘下来时用200瓦的灯泡代替阳光晾晒,造成大部分花粉失效,产量大减。

在猕猴桃生长过程中,施肥与农药也并不陌生。猕猴桃一般在半个月上一次农药,主要作用是保叶与防虫。在采摘前会有一个月的安全期,停止打药。摘完以后会再对果园进行喷洒。一年会施农家肥三次,分别在立春雨水前后、幼果套袋后、摘完果子后进行;而中间会穿插使用化肥,一般是氮磷钾复合肥。

“化肥用多了猕猴桃会得溃疡病。“

农户口中提到的溃疡病,是一种以通过空气传播木本疾病,这种病曾经重创了四川猕猴桃基地。很多农户在15年发病最严重的一年,损失惨重。这也是很多农户缩小猕猴桃种植面积的最主要原因。

“怕病,一得病,啥都木得(没有)了。”一名今年未种植猕猴桃的贫困户在采访中向同学说道。

八月中旬,采摘猕猴桃工作提上日程。已经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会等着合作社的统一指令,果实达到一定的糖度,上百户农民集中在一个星期内采摘完毕。带着袋子的猕猴桃静静地呆在筐里,等待着山下的果商,或者是山上的合作社。

对于当地农户来说,猕猴桃在收益较高的同时也会担较大的风险,气候变化也会导致产量不稳定,有些传统农民还是只种茶和玉米。但是对于更多的农村年轻人来说,高收入,低风险,外出打工是比回乡务农更常见的选择。在乡村走访过程中,同学们也很少见到年轻的身影。

当地的合作社对农民种植猕猴桃也有一定的指导和帮助,这也是大部分农户种植信息的主要来源。

秋冬时节,在采茶结束后,这里的农户才算进入了一年中最安静的季节。而在这之前,合作社和果商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打响。

三、社民合作,互利互惠

蒙顶山红心猕猴桃名建合作社的冷库,在7月31日上午,从9℃直升18℃。也许这是今年第一次,制冷如此艰辛。

合作社负责人、飞水村的老支书李时忠书记陪同我们一起参观合作社。在仓配车间,书记谈到,农户生产的猕猴桃会被当地的合作社集中收购,统一贩卖至收购商或者产地直销。收购价格随果子的品质上下浮动,经过合作社的筛选加工,猕猴桃卖给各地经销商。普通超市和高档超市价格相差较大。

“合作社在08年成立,一开始(社员)有110+户,两年后到180+户,一直到2011年前都在雅安售卖。”车间里,李书记向我们介绍了合作社的发展历史。在2011年,由于没有市场氛围,加之线下市场错综复杂、雅安猕猴桃在外地没有知名度,销售艰辛。那一年,合作社亏损近70万。2013年合作社重组,在国家财政支持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帮助下,拓展了线上市场,15年和善品公社合作,16年再次改组股份制,每一个环节都由社员大会投票决定,产品受到第三方检测,合作社也有了自己的品牌:皇季。

李书记表示,合作社使用水果糖度仪来确定猕猴桃采摘时间。”只有糖度达到六点五以上,才能摘。”书记补充说,不同海拔的果子成熟日期不同、采摘日期也不同;但同时糖度也不宜过高,否则运输困难。完全成熟的红心猕猴桃中糖分能达到二十几,这也是红心种相比其它猕猴桃品种的优势所在。

正是因为对糖度严格的要求,每一片到达采摘要求的果园都需要迅速采摘完毕。而大部分猕猴桃是在山坡上种植,采摘的难度较大。走过几公里蜿蜒山路后,我们到达了合作社的猕猴桃种植地,望着眼前接近30度的坡度、低矮的猕猴桃林和只能躬身工作的村民们,劳作之辛苦让即使是年轻力盛的我们也望而生畏。但当地的农民在采摘时却基本不雇其他劳动力,大部分是村民互相帮助。新鲜采摘下的猕猴桃会根据大小进行初步机器分拣,后迅速转存至合作社建起的冷库中。六个11万斤容积的冷库为猕猴桃的销售战赢得了充足的时间。

谈到价格,李书记说,红心猕猴桃近两年销路没有以前好。在各地都开始种植红心猕猴桃的大背景下,李书记坦言,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猕猴桃的价格都在持续打压。线上平台多,竞争关系强烈,杀价严重;线下市场占比大,经销商稳定且价格也略高于线上,但是很难建立品牌。

李支书还提到,四川大学的农业教授作为合作社顾问,建议降低产量以提高猕猴桃品质,从每亩四五千斤减产到每亩不超过三千斤。但我们的调查发现,不能达到亩产三千斤的农户更多的是由于土地条件不好和自身管理种植的问题,在受访的农户中,几乎没有人提到减产保质的思路。

谈话最后,印校长建议合作社向农业部申请原产地保护,一旦申请成功就可以由合作社制定标准,保证红心猕猴桃品质。

我们认为,目前合作社面对的最重要问题,是如何将更优质的红心猕猴桃卖出更好的价钱,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在于,如何构建农户与合作社,合作社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机制。在合作社、农户、果商的三方博弈中,农户无疑是弱势群体,一切解决方案的出发点应放在改善农户收入水平上。但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或许只有到猕猴桃到达消费者手中的那一刻,才能真正给出答案。

那么现在,还差最后一步。

四、成果之美,汇聚善品

7月30日上午,成都。写字楼的第十三层,年轻的面孔,现代的装潢,来往的脚步声,仿佛和成都千万初创企业忙碌的办公室并无二致。但门口醒目突出的红色字体:中国扶贫基金会——善品公社,又宣告了这里的与众不同。

我们调研的起点,恰巧是从最末端的销售开始。作为中国扶贫基金会的下属企业,善品公社通过走产业扶贫路线实现精准扶贫,而飞水村猕猴桃作为善品公社建设初期的重要尝试,是公社扶植地方特色农产品合作社并实现长效收益的成功案例。其中所遇到诸如卖家与买家之间的信任危机等各种困难,为善品公社后续的工作提供了很多经验。善品公社负责人王光远提到,猕猴桃有过由于供货不足产生的质量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善品公社近两年只收80-100g、质量到达一定标准的猕猴桃。通过明星效应和精美包装,走精品路线,打入中高端市场。名山猕猴桃,石棉黄果柑,汉源大樱桃,善品公社打造出一个个响亮的品牌,让贫困地区的高质量农产品有更好的销路。作为一个非盈利的组织,它可以更好地处理和上级政府还有下级农民之间的关系,上游深耕,使诚信生产体现其价值。

应该说,在初期,善品公社确实给飞水村的猕猴桃销售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帮助打开了线上市场,并提供了更为先进的管理理念,但在市场打开后,合作社也表示了希望可以打开中高端市场,而这就需要有良好信誉的品牌作保证,这也是飞水村合作社和善品公社之间的矛盾所在,善品公社帮助农民打开销路的同时打造自己的品牌,合作社也想宣传自己的品牌皇季来提高市场竞争力,但对于农民来说,他们只想得到一份稳定的收入。

最后的品牌竞争,与最初的精准扶贫,孰是孰非?

从名山区建山乡飞水村到成都市区,从飞水村农户到合作社再到善品公社,我们沿猕猴桃的销售之路跨越近140公里,追根溯源,发掘凝聚在这段路线中猕猴桃的喜怒哀乐。农民从担心猕猴桃卖不掉到追求产品的高品质,这样思想的转变是一种本质上的提升。这种提升既源于国家大力扶植农业的政策,也源于善品公社起初提供的销售途径和先进的经营理念,更是农民辛勤劳作与合作社规程不断完善的结果。正是这种全方位多角度的共同提高,打造了名山红心猕猴桃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也使得飞水村这个原国家级贫困村,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走在全国前列。现在,无论是善品公社还是合作社,面临的共同困境是如何打造品牌,打开中高端市场;但对于当地的农民来说,回乡务农与外出打工,如何获得更稳定的收入才是他们更关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