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一座只有几十年历史的年轻城市,从诞生之日起便被赋予重任。我们来到珍藏这段峥嵘岁月的地方——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试图在这里初步认识这座英雄城市。
走进“全国三线建设”展厅,我们的思绪回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她的人民刚刚摆脱了三座大山的压迫,但列强始终觊觎这片美丽的土地。“高天滚滚寒流急”,为了将年轻的共和国从夭折的命运中抢救出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三线建设”的发展战略,将受国外敌对势力威胁最严重的一线城市的军工企业转移到地形崎岖、易守难攻的三线地区。一批批知识分子、技术工人、人民公仆响应号召,将自己的青春年华泼洒在西部尚未开发的处女地。曾经挥动的铁镐、炽热的钢炉、轰鸣的引擎都一一静躺在我们面前,展品上的铁锈和划痕,如同老战士胸前佩戴的勋章,无言地讲述着昔日的热血与荣光。
在讲解员带领下,我们走入“攀枝花历史建设”展厅。由于其丰富的铁钒、钛矿等优质矿藏,以及处于西南门户的特殊地理位置,攀枝花便成为了“三线”地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攀枝花是战略问题,不是钢铁厂问题”,在这伟大的土地,留下了铁道兵开凿成昆线付出的巨大牺牲,留下了钢铁工人冶炼铁矿挥洒了数十年的汗水,留下了知识分子昼夜伏案绘制出的层层叠叠的图纸。劳动者把汗和血浇灌在崇山峻岭环抱的“渡口”,收获了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向祖国的前线源源不断输送钢铁与枪支的血色木棉——攀枝花。
一代又一代的劳动者用自己短暂的人生换回了一个雄起安定的中国,和平的年代已然到来,攀枝花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然而生活在这里的英雄后代却让这座特殊时期诞生的特殊城市焕发了新的生机。在“当代攀枝花建设”展厅,我们了解到,攀枝花地处1500米左右的海拔,对心肺功能健康有益,且光照充足,气候宜人,特别适合发展康养产业;此外,在政府引导下,当地重工业从矿藏开采转向以稀有金属加工为核心的精密制造产业。智慧的巴蜀人民在新时代用与父辈们同样勤劳的双手将原本满是烟尘的重工城市清洁装扮成一座清秀美丽的西蜀慢城,而这自是属于当代攀枝花人的骄傲。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平凡却怀揣着拳拳赤子心的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大山深处默默奉献自己的一生,他们的功绩绝不会因为地理位置的偏远被埋没,富裕的人民、繁华的城市、强大的祖国都是建设者们彰显功绩的奖状。他们劳动过的大山不会忘记他们,渡过的河流不会忘记他们,用生命守护的祖国也不会忘记他们。奉献的精神必将薪火相传,攀枝花学院与上海科技大学的同学们也必将成为英雄们的门生。
在攀枝花这个建国后才新兴的城市,如果说什么东西带有厚重历史,那就是苴却砚了。2015年,攀枝花市政府在仁和修建了苴却砚博物馆。31日下午,我们来到了有“中国苴却砚之乡”美誉的四川攀枝花仁和区大龙潭乡,参观苴却砚博物馆并感受“中国十大名砚”之一苴却砚的艺术魅力。
苴却砚是继中国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澄泥砚、洮砚)之后的又一名砚,号称中国第五大名砚。苴却砚博物馆外形好似一方砚台,坐落在山脚河边。博物馆内设有精品陈列厅、名家展示厅等6大展厅,内有1600多件藏品。
讲解员向我们介绍了苴却砚的发展历史——苴却石形成于2.5亿年前,自古产于四川攀枝花市郊金沙江畔(拉鲊古渡),因产地原属云南苴却县(今永仁县)而得名。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在指尖感受到质感细腻、光滑明亮的原石。
“抚之如婴儿肌肤、扣之声音清越铿然,视之文理清秀”是各个艺术家对苴却原石最恰当的评价。到了二楼,众多的苴却砚作品更是令同学们应接不暇。雕刻家们根据石材本身的材质和色彩,雕琢而成的山川鸟兽、人物书法,赋予这些石头雅趣和艺术美感。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案,一处处精雕细琢的工艺,令人赞叹不已。
随着参观深入,大家对苴却原石原材料的开采、苴却砚的历史、制作、加工和雕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在这些栩栩如生的艺术品面前,我们深深地感叹那些老艺术家精湛的雕工和精美的构图。离开场馆,看见一个正在研磨苴却砚的师傅,又想起刚刚导游说的制作砚台的十二个步骤。小小的砚台背后凝聚的是匠人们的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汗水,以及对于极致的追求。同学们纷纷围在这位师傅身边,感受工匠精神的强大魅力。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同学们也能够将这种精益求精、不断完善使其完美的精神理念应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
在被苴却砚本身的艺术文化所震撼、被工匠们的精神所打动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攀枝花作为一座移民城市,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市政府通过发展独具特色的苴却砚文化,丰富了攀枝花的城市名片,同时也推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三线建设博物馆为我们展现了在宏大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城市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而苴却砚博物馆则向我们展示了这座城市文化的一抹亮色。两座博物馆,让我们从不同角度认识了攀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