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部分同学来说,绿皮火车是只存在于小说、电影与想象中的。在动车与高铁横贯整个中国的年代,K351次快车的6号车厢已成为了凉山分队“了解国情、体验艰苦”的第一站。
(一)新颖的支教
7月30日晚,我们平安抵达喜德县瓦尔学校。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支教活动舍弃传统的大班授课形式,选择采用了一种更为新颖的方法:校方让我们每个大学生带领四个高中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活动,并在最后提交一份属于每个小组的课题报告。显然,这种类似于我校“designthinking”课程的分组模式能够使我们与瓦尔学校同学彼此间的关系更为亲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就在交流中不断交汇融合,给每个参与者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烙印。若以一句话概括整个支教行程,“有趣的灵魂在万里之外得以相遇”或许再适合不过了。
支教时间虽短,但丰富有趣的内容却让时间无限延伸。第一个夜晚的破冰会,小组成员聚在一起,在夜晚的星空下,谈论着自己的理想,聊着自己的家族,憧憬着未来的远方,彼此之间的未知与陌生在交流中逐渐化作友谊与信任。之后的内容更是百花齐放。为了带领自己组完成小课题,支教成员“八仙过海”,文科班的周易导读,理科班的博弈论初识,无不吸引着学生们的眼球,这些有趣的课程在为他们带来宝贵知识的同时也让他们在繁忙的学业之余得以放松身心。经历了这些意义非凡的夜晚,不管是在支教队员还是当地同学的眼里,支教,都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思想的碰撞与打磨。生活的艰苦从未磨灭对未来的希望,精神的碰撞使得彼此的心灵得以升华。
(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震撼
来到了凉山与西昌,便不能不提及赫赫有名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们遥望着群山之中的发射塔,曾经电视上的场景亲眼所见,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发射塔被群山包围,交通不便,难以与外界交流,但在这里发射了一颗又一颗地球轨道卫星。就在7月29日,两颗北斗系列卫星在这里升空。除了发射塔,我们还来到展览馆,参观了玉兔号的等比例模型和火箭发动机残骸等,深入了解中国航天史。
在参观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后,我们都异常地兴奋。我们感到我们的身上肩负着祖国未来的责任。我们将用我们的力量书写中国科技的新篇章。
(三)座谈会
8月2日,我校副校长兼教务长印杰教授冒着大雨驱车前来看望我们,并与同学们一起,参加了与瓦尔学校的座谈会。凉山州的马布都总督学也出席了会议。
座谈会上,印校长表示,同学们能够体验艰苦是非常不容易的,但也应当了解祖国偏远地区的国情,这是“立志成才,报国裕民”的根基。与此同时,意识到眼前生活的幸福,并在支教过程中与瓦尔学校的同学们建立起友谊,帮助当地同学们完成学业目标。印校长还邀请当地师生走出山区,到上海交流访问。
马督学做了总结讲话,认为东西部教学质量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鼓励瓦尔学校的同学们认真努力学习以改变现状。
瓦尔学校的艰苦条件只是贫困地区的冰山一隅。我们不仅会珍惜自己当前拥有的生活,更要立志去力所能及地用自己的知识帮助祖国偏远地区的人们。就像印校长说的,时间过半,希望我们不虚此行。
五十多个小时,两千多公里,有趣的灵魂终于在千里之外得以相会。我们的出现给彝族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希望的窗,在他们混沌迷茫的岁月里透射出一道光芒。孩子们说,很感谢我们的出现,这让他们得以了解并接触到大山之外的世界,感受到其他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也更加明白考大学的意义。曾有一个学生特地跑过来道谢,说她终于发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及意义,这也即是我们为什么要来这里的目的: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可能性,从而激发他们的热血与斗志。短短几天,我们所能教授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但或许这种观念上的震撼与影响会更加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