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毕业生说 | 贺若霖:行走在秩序与混沌的边缘,全新的我被塑造

贺若霖 上海科技大学
2020年05月31日 12:19

写在前面:


    1992年,米歇尔·沃尔德罗普出版了《Complexity: The Emerging Science at the Edge of Order and Chaos》一书来介绍圣塔菲研究所和复杂性科学。1997年译作《复杂 : 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引入中国。本文的题目便援引于此。在上科大,我一方面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和科研训练,这是秩序的力量;另一方面,我内心始终躁动不安,不断谋求改变,这是混沌的力量。在两股力量的夹缝中,原有的我被不断撕裂。行走在混沌与秩序的边缘,全新的我被逐渐塑造······




贺若霖

生命学院2016级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

来自河南,母校是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兴趣爱好:健身、音乐、策略类游戏、非虚构写作、追番、画画

喜欢的乐队:五月天、Queen

录取收获:

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直博

北大-清华生命联合中心直博

最终选择了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

毕业寄语:

      好不容易来这世界一次,不如做个“狂人”,干点自己喜欢的事。与其为错过的事后悔,不如现在就开始改变,遍历人生的可能性。该笑就笑,该哭就哭,但是永远不要生活在过去。不管是成功还是遗憾,更要珍惜的是眼前的人和事,把握住现在才能开启新的未来。





科研路上=兴趣+勇气+运气

      相比其他大二甚至大一就进课题组的同学,我的科研生活直到大三才正式开始。在此之前,我一直都很烦恼自己的科研方向。大二下学期在张力烨老师的导师研讨课上,我听说了北大的定量暑期班,很感兴趣的我立刻就报名参加了。在课上,我聆听了汤超老师关于系统生物学的报告。从那时起我便立志要走系统生物学方向,并进入了张力烨老师的课题组。




图片

 张力烨老师课题组合影




      在张老师的生物信息学课上,两个小型科研课题的全情投入让我明白,对于生信,我绝对不是叶公好龙,也不是三分钟热度,而是真正的喜欢。第一个小课题是为朱焕乎老师分析基因组数据,找出候选突变基因。这一课题已经连续两年没有人选了,张老师“钦定”我来完成这个课题。接了课题以后我基本上每天都泡在实验室和图书馆里,啃完课题的背景知识便开始写代码,那段时间早出晚归是家常便饭,硬是把寝室变成了“宾馆”。终于在一个月后,我筛出了一些候选基因,圆满完成了课题。

图片
图片
图片

往返实验室与寝室时拍摄的风景


      大三下半学期,张力烨老师将我推荐给了清华的雷锦志老师。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了为期半年的核小体组装建模的课题。通过建模我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在参加北大的大学生夏令营的时候,这些成果得到了李晴等老师的认可,并最终在北大定量生物学中心的夏令营取得92.3第二名的成绩(第一名92.5)。年底,在放假回家之前我又从上海飞到北京参加了定量生物学中心的年会,了解中心最近的科研进展。

图片
图片

↑参与北大定量暑期课          参与北大定量生物学中心年会↑


      在确定被录取以后,我进入北大李志远老师课题组开始做毕业设计,选择研究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NRPS)的编码规则,这一好玩的课题是与中科院微生物所的尹文兵老师合作的。目前我已经得到了一些有趣的预测结果,正由合作者进行实验验证。在新冠疫情期间,赋在家的我还和李志远老师一起加入香港浸会大学汤雷翰老师的新冠疫情研究小组,分析新加坡的疫情数据,为抗击全球新冠疫情尽一份力。

图片

Covid19Group宣传账号(头像中第二排右一为贺若霖)


      总的来说,在科研之路上,我始终是向着心中的目标前行。虽然看起来似乎一帆风顺,但实际上遇到过很多磕磕绊绊——尤其面对全新领域的课题,我都要花两三个月的时间阅读大量文献。遇到瓶颈的时候也会很烦躁,这个时候我会去跑步健身或者和朋友打桌游放松一下。我的科研之路主要受三个要素影响:兴趣、勇气和运气——研究系统生物学、生物建模和生信是我的兴趣,走出舒适区需要勇气,遇到张力烨和李志远这样的好老师则是我的运气。

图片

贺若霖的科研之路(点击查看大图)

科研之外:遍历人生的可能性

      除了科研,上科大还给了我很多的机会参与诸多有趣的非专业课程和活动。

图片

贺若霖科研之外的生活(点击查看大图)

图片

文学与艺术的熏陶

     第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非专业课是大一时朱康老师的现代文学。朱康老师儒雅随和的性格、风趣的教学风格和充实的课程内容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门课。第一次作业是以女主人公子君的视角仿写鲁迅的《伤逝》,我的作品《子君的手札》拿到了全班的最高分。

     艺术类课程中,最难忘的是大二的艺术表现课和大四的木工课。在大二的艺术表现课上,没有很多绘画功底的我也在油画学习过程中怡然自乐。而在最后一幅作品中,我彻底放飞自我,不去纠结于要画出什么,完全顺从画笔的流动,画出了下面这幅画(最右)的一半,然后通过镜像处理得到了我的得意之作《涅槃》。大四的木工不同于艺术表现的恣意灵动,多了一些严谨的构想。我们学习运用现代的木工设备台锯等制作陀螺、笔、板凳和柜子。而课余时间,老师还带我们参加创客嘉年华,用在课上学到的知识教小朋友做陀螺,成就感满满!

     大四我还加入了Danceholic街舞社,学了半个学期的Hip-Hop和Jazz。虽然后半学期因为学业繁忙中断了社团活动,但是完全没有舞蹈基础的我也学到了很多,体会到了当舞者的快乐。现在走在路上我不时还会跟着耳机里音乐的节奏摆动着身体。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活动照片与作品

图片

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
图片

创新与实践的交融

      此外,大一时创管学院开设的设计思维也让我记忆犹新。在这门课上,我和队友设计了一套用于亲子性教育的卡牌。为了完成这个产品,我们跑到人民公园的相亲角去采访老一辈人的性教育观念,到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分发调查问卷,去找上海市有性教育职能的机构咨询,甚至在骑车的时候在身上贴问卷二维码进行宣传。最终我们成功完成了这套卡牌,也得到了评委老师们的认可,只可惜没能把这个产品完成商业化。

      而学院开展的趣味选修课中,我很“欧气”地选到了野外生物实践,在辰山植物园和老师同学们进行了为期八天的实践。在这门课让我懂得了博物学家收集昆虫、识植物、在湖边观飞禽的乐趣,这让我更加喜欢生物了。

图片
图片

↑在活动室设计思维课程的卡牌      野外生物实践师生合影↑


图片

无法两全其美的我选择好好学习

     大一时,我怀揣着新生对大学生活的向往,一口气参加了四个社团,同时兼顾着宿舍楼层长的工作,繁忙的课外活动让我的成绩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于是大二的我决定专心学习,退掉了所有的社团,成为了图书馆三层的“钉子户”。

图片
图片

↑2017年VOT社团展演          最爱去的图书馆三层↑

图片

“狂热”的志愿者活动爱好者

      参加志愿者活动能让我接触并观察到各种各样的人。在与许多有趣的灵魂相遇以后,我才真切地意识到,每个人都是世上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每个人都面临着或大或小的问题,每个人都在拼命地努力生活。这样的感悟让我学会了温柔地对待身边的一切。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2018级军训志愿者和顶尖科学家峰会志愿者。在前者中我负责一连带队和送医,这使我明白了责任的分量;后者让我认识了很多上海高校的同学,感受到多元的魅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各类活动合影

图片

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

      很幸运能在上科大生活学习,在这里我找到了自己的科研兴趣,并一点点接近自己的目标;而科研也改变了我,让我学会不带假设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注重逻辑,并且用行动来践行想法而不是仅仅停留于空想。在科研之外,上科大让我接触到了更广阔的天空,让自己成为了一个更加有趣的人。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图片

供稿/贺若霖  编辑/李佳欣

排版/王泽家  审核/李秋凝 张扬 吴松辉



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科技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