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大业》导演黄建新来我校与编剧培训班学员深度交流

发布时间2015-07-17文章来源 上海科技大学作者责任编辑

近期,著名导演、制作人黄建新应上科大-南加大编剧项目邀请来到我校,与编剧培训班学员进行了长达3个小时的深度交流,使学员们眼界大开,深受启发。

身为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的黄导曾经涉猎过电影业的方方面面,做过外稿编辑、编剧、导演、制片、投资、宣传等几乎所有的工作,也是最早参与中国大陆与香港地区、美国合拍片项目的大陆影人之一。他首先谈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业的工业化历程,重点讲述了中国电影业在香港电影和西方大片的冲击下如何谋求转型发展,以及中国的电影剧本如何从苏联模式的“电影文学剧本”走向核心内容具有普世意义、不同的导演都可以拿来拍摄的“工业化剧本”。他还分析了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如何在上世纪80年代凭借《红高粱》、《黄土地》等带有作家电影倾向的作品取得巨大成功,又为何在2000年后纷纷“放下身段”,开始拍摄工业电影。

在交流环节,针对学员对创作方向的思考和疑惑,黄导表示,要清楚地了解个人创作和为工业电影创作的不同。个人创作来源于“我想说什么,我一定要说出来”的冲动,而为工业电影创作剧本,更重要的是为观众提供完整的观影体验:笑、难受、紧张,值得记忆的画面、角色或台词等。针对学员提到的时下“IP热”(主要是指一种当前热门的电影制作模式,即将现有的、已经拥有一定群众基础的经典故事、网络文学、流行歌曲、真人秀节目等改编成电影)的现象,黄导表示,他认为“IP热”的产生有其复杂的时代背景,但这股风潮不会持久。

最后,黄导寄语学员们,无论外界因素如何变化,有一条颠覆不破的真理必须牢记:电影成败的关键仍然是剧本。中国现在每年700部电影的产量,应该有2100个编剧才能支撑这个庞大的体系。但如今中国电影业界活跃的、有署名的编剧只有200多个。作为一个面向工业体系的编剧班学员,应该与导演、制作、运作、投资、观众等各个环节上的人成为朋友,明确电影的导演属性和产品属性;应该分析自己的强项、擅长的领域、文字技巧和表达独特性;要学会理性分析不同的审美心理和需求,并训练自己的互动、沟通的能力,让别人第一时间想到自己。他从制作人的立场,为学员们提供了不少实用的小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学员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更好地与制作人和投资者沟通。但同为创作者,他也希望学员在创作的过程中依旧保持纯粹和热情。他这样总结道:“世界上的事情是占不全的,顾此一定失彼。当你选对了一个方向,就要调动自己的头脑、生命激情和所有的一切去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