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
    • 学校概况
    • 活动
    • 公告
    • 科研进展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校务委员会
    • 校领导
    • 机构设置
    • 大事记
    • 影像报刊
    • 联系我们
  • 院所设置
    •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创业与管理学院
    • 创意与艺术学院
    • 人文科学研究院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免疫化学研究所
    • iHuman研究所
    • 数学科学研究所
    • 材料器件中心
    • 大科学中心
    • SHINE项目
    • 2060研究院
    •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
    • 终极能源中心
  • 师资队伍
  • 书院生活
  • 教学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成果转化
  • 国际合作
  • 党群园地
  • En
    • 中文
  • 招聘
  • 招生
  • 就业
  • 招标
  • 邮件
  • Egate
  • 校历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IT服务
  • 联系我们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物质学院许超课题组揭示层状正极低荷电态相变调控机制,提升钠离子电池长循环寿命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许超课题组在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方向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能源与环境科学》(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在线发表。钠离子电池(SIBs)因其成本效益和可持续性,正成为锂离子电池的有力替代品,但实现长期循环稳定性和高能量密度的挑战依然存在。在众多被探索的正极选项中,O3型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因其高初始钠含量和高理论容量而受到青睐。O3-Na[NixFeyMn1-x-y]O2(NFM)正极包含丰富的过渡金属,原材料成本低。但这类材料对水分敏感,且循环寿命短,这两种失效模式都与它们的结构特性密切相关。针对上述科学挑战,许超课题组深入探讨层状正极材料NaNi1/3Fe1/3Mn1/3O2(NFM)在低荷电态(SOC)下的相变。通过1C倍率下的原位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发现低SOC下的O3-P3相变涉及层间滑移和显著的晶格失配,且随着放电深度(DOD)的增加,晶格失配加剧 (如图1所示)。这种相变导致严重的形态和界面退...
    2025-06-20
  • 物质学院叶春洪课题组实现超高等离子体手性光学信号及动态调控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叶春洪课题组结合表界面胶体组装与聚合物线弹性形变,发展了一种制备柔性等离子体手性光学薄膜的新策略,不仅实现了超强手性光学信号和超高不对称因子(CD: 40°,g-factor: 1.71),同时获得了手性光学信号的动态可调控性。该工作对开发柔性等离子体手性光学材料,促进其在手性催化与检测、全息成像和信息加密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并被期刊编辑部选入“Materials science and chemistry”领域亮点推荐(Editors' Highlights)文章。 等离子体手性材料可调控光的偏振态,实现圆偏振光学信号(circular dichroism, CD)。该类材料通常基于微纳加工、化学合成和手性模板组装的方式制备。但光刻、掠射角沉积等微纳加工策略需要高昂的设备和时间投入,并缺乏结构和信号的动态可调控性。而基于手性模板的胶体组装通常信号较弱,波长范围...
    2025-06-20
  • 信息学院师生多项研究成果入选CVPR 2025
    近日,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CVPR 2025)在美国田纳西州召开。作为计算机视觉领域全球重要学术会议之一,本届CVPR会议共收到13008份有效投稿,最终录用论文2878篇,录用率为22.1%。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师生共有13篇论文成功入选,研究内容涵盖具身智能、三维表达、多模态学习、AI for Society等多个计算机视觉前沿方向,充分展现了学院在该领域的科研实力与国际影响力。具身智能AffordDP : 具有可迁移可供性的通用扩散策略Generalizable Diffusion Policy with Transferable Affordance基于扩散的策略在机器人操作任务中表现优异,但在处理域外分布时存在局限。本研究提出AffordDP,利用可供性(affordances)增强对未见对象的泛化能力。通过3D接触点和轨迹建模动静态affordances,结合视觉模型和点云配准实现跨类别泛化,并在扩散采样中引入可供性引导优化动作生成。仿真和...
    2025-06-19
  • 信息学院蔡夕然课题组合作提出单探头阵列实现折射校正的经颅被动声学成像新方法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蔡夕然课题组与复旦大学智慧医疗超声实验室、联影医疗合作,在《IEEE超声学、铁电体技术与频率控制汇刊》(IEEE Transactions on Ultrasonics, Ferroelectrics, and Frequency Control)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Single Probe Enabled Refraction-Corrected Transcranial Passive Acoustic Mapping Through Macaque Calvaria”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基于单一超声探头阵列、无需CT支持的经颅折射校正被动声学成像(Transcranial Passive Acoustic Mapping, TPAM)新方法,可高效准确定位微泡(Microbubble, MB)空化声源,具备低成本、高准确性等特点,为脑部超声空化治疗的实时监测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结合微泡空化的聚焦超声(Focused ultrasound, FUS)治疗技术,在血脑屏障开启、神经调节、神经再生以及脑部靶向药物递送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前景。为了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对微泡的空化行为进行实时监测,以防...
    2025-06-16
  • 生医工学院程冰冰课题组探索基于声学全息超表面的聚焦超声多靶点血脑屏障同步开放新技术
    6月2日,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程冰冰课题组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裴延波课题组在《通讯-工程》(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上发表题为“Acoustic Hologram-enabled Simultaneous Multi-Target Blood-Brain Barrier Opening (AH-SiMBO)”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种基于声学全息技术的无创脑部药物递送方法的开发,首次实现小鼠脑内“双平面、多靶点”血脑屏障的精准、安全、同步开放,为解决脑部疾病多靶点同步治疗难题提供了高效且经济的新策略(见图1)。图1:基于声学全息超表面的多靶点血脑屏障同步开放示意图。血脑屏障是保护大脑的重要生理屏障,但其高度选择性也限制了大多数药物进入脑组织。聚焦超声结合微泡可以局部、瞬时地打开血脑屏障,但传统的多靶点聚焦超声血脑屏障开放通常需要依次辐照各个脑区,治疗时间长。相控阵超声系统可实现多靶点同步开放,但其系统复杂性高且制作成本高昂。该研究采用迭代角谱法设计声学全息超表面,并通过低成本...
    2025-06-16
  • 生医工学院程冰冰课题组在iRadiology发表综述,系统性总结经颅聚焦超声相位校正算法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程冰冰课题组在学术期刊iRADIOLOGY上发表题为“Systematic review of phase aberration correction algorithms for transcranial focused ultrasound”的综述论文,系统阐述了精准经颅聚焦超声相位校正算法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聚焦超声是一种新兴的疾病治疗技术,具有无创性和高精准性等优势。该技术能够实现多种治疗功能,包括血脑屏障开放、热消融及神经调控等。目前,经颅聚焦超声已应用于特发性震颤、脑肿瘤等多种脑部疾病的治疗,展现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然而,由于颅骨形状复杂、内部结构异质性较大,颅骨与软组织在密度和超声传播速度等方面差异明显,超声波在穿过颅骨后会产生严重的相位畸变(图1 a)。这种畸变会导致聚焦超声出现声压下降、焦点偏移、焦域扩大以及旁瓣增强等现象,进而影响治疗的精准性和效果。为了实现经颅聚焦超声的精准有效治疗,常采用结合相位校正算法的相控阵超声换能器,对发射的...
    2025-06-16
  • 物质学院刘朋昕组在二维材料的表面化学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二维材料在催化化学、量子器件、信息存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二维材料的表面化学物种和结构决定了材料整体的光、电、磁、反应性等性质。研究二维材料的表面化学,对于功能材料的合理设计、合成和优化至关重要。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刘朋昕课题组(模型材料与表面化学实验室)在该领域取得了系列进展,研究工作分别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Small、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Nanoscale。静电组装提升单原子层氧化锰纳米片的热稳定性二维材料的高比表面积和量子效应诱导的特殊表面电子态,在催化化学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由于二维材料普遍存在热稳定性较差等问题,多数基于二维材料的催化研究集中于电催化、光催化等室温条件下的催化反应体系。针对此,刘朋昕课题组博士后陈少华等利用静电组装策略,将单原子层氧化锰纳米片包裹在二氧化硅球表面,将氧化锰的受热相变温度提高了两百度。基于此,单原子层氧化锰纳米片的本征热催化性...
    2025-06-13
  • 物质学院马贵军课题组首次实现光-电调制方法原位探测光电反应中间物种动力学信息
    光电催化分解水技术可实现把太阳能转化并储存为绿色氢能的目标,对光电催化剂复杂光生载流子动力学行为的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的核心科学挑战。近期,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马贵军课题组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u(JACS Au)期刊上发表了题为“Dynamic Probing of Intermediates in (Photo)electrocatalytic Reactions Using Frequency-Resolved Excitation Modulated Absorption Spectroscopy”的研究成果,利用课题组自主开发的激励调制吸收光谱(Excitation-Modulated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EMAS)技术,系统探测了赤铁矿(Fe2O3)表面负载NiFeOx复合光电极的动态紫外-可见光谱响应,实现了对电荷动力学过程的多时间尺度动态监测。 原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是常用的光谱电化学表征手段之一,其传统应用多基于稳态测试模式。然而,稳态测量方式难以捕捉多时间尺度下的动力学过程,如电荷的快速传输与转移行为,以及催...
    2025-06-13
  • 物质学院沈晓钦组利用超薄“分子铠甲”显著提升硅光子器件二阶非线性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沈晓钦课题组在光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光学》(Optica)上发表了题为《反演对称光学微腔中分子诱导表面二阶非线性》(Molecule-induced surface second-order nonlinearity in an inversion symmetric microcavity) 的研究论文,提出了硅基光子器件二阶非线性诱导新原理和新技术,为集成光芯片中传统硅基光子材料二阶非线性缺失难题提供了突破性的解决方案。 研究背景:核心问题——硅光子材料的固有局限二阶非线性是现代光子学在经典与量子领域诸多核心应用的关键基础。硅基材料具有天然的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工艺兼容性,但因具有反演对称性,在电偶极近似下缺乏二阶非线性响应。这一材料本征缺陷,是国际公认制约硅基集成光子学发展的瓶颈之一。如何在硅基平台直接诱导产生有效的二阶非线性效应,是领域内亟待突破的核心挑战。早期研究曾尝试通过施加机械应力、外电场或强光电场等方式诱导非线性响应,但这...
    2025-06-13
  • 物质学院孙兆茹团队利用机器学习揭示碳酸解离与质子传输的奥秘
    为突破复杂溶液体系动力学过程的理论模拟瓶颈,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孙兆茹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开发兼具第一性原理精度和经典分子动力学效率的新型机器学习力场。近日,团队在溶液中碳酸解离与质子传输机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通过深度势能分子动力学(Deep Potential Molecular Dynamics, DPMD)方法,首次发现碳酸(H2CO3)在水溶液中仅占12.4%的顺式-反式(CT)构象体贡献了溶液中58.1%的质子。该研究从氢键拓扑网络和电子结构两个角度阐明了CT构象具有较强质子提供能力的原因,并从量子力学层面揭示了溶液环境对分子构象动态平衡的调控机制,为生理pH调控、海洋酸化预测等应用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相关研究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碳酸作为生物体液和海洋环境中的核心质子缓冲剂,通过CC、CT、TT三种构象的动态平衡调控酸碱平衡。虽然以往研究对气相下顺式-顺式(CC)构象的稳定性优势已经达成共识,但对水溶液中构象的...
    2025-06-06
  • 信息学院王浩宇组提出新型变换器调制策略,助力高效率800V直流微电网发展
    随着直流微电网对功率等级提升和损耗降低的需求不断增强,系统母线电压已逐步升至800V以上。由于储能系统中常用电池组的电压多为400V等级,对并网双向变换器提出了更高的升压比要求。因此目前广泛采用输入并联输出串联(IPOS)结构的多模块双有源桥(DAB)变换器,但传统调制方式在宽电压范围内易导致环流增大和零电压开关(ZVS)范围缩小,影响效率。为提升IPOS-DAB在宽电压范围内的效率,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智慧电气科学中心王浩宇团队在基于可调制耦合电感的IPOS-DAB拓扑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混合调制方案,并搭建了一台100 kHz 2 kW的样机进行概念验证。该方案结合非对称脉宽与相移调制,并引入隔直电容,使原副边电压近似匹配,在200–400V输入、800V输出条件下显著优化环流并扩展ZVS范围,实现双向功率传输峰值效率98.3%,20%–100%负载效率不低于96%。 图1:800V直流微电网示意图图2:变换器拓扑结构此外,两个DAB模块中的独立电感被替换...
    2025-06-05
  • 物质学院黄焕明课题组在可见光催化化学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光催化方法相比传统催化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能耗低、污染少、选择性高等优势,是当前合成化学领域的重点方向之一。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黄焕明课题组在光催化合成领域取得系列进展,为复杂分子结构的合成提供了高效、绿色的新方法,为药物分子和功能材料的开发提供了新工具。相关成果分别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化学科学》(Chemical Science)、《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和《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光诱导催化合成2-氧杂双环[2.1.1]己烷黄焕明课题组开发了一种新型光催化[2π+2σ]环加成反应,通过钴催化的可见光诱导反应,高效合成了2-氧杂双环[2.1.1]己烷(2-oxa-BCHs)。该方法具有广泛的底物适用性和优异的官能团兼容性,为药物研发中苯环生物电子等排体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研究成果发表于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化学科学》(Chemical Science),并收录到“15周年纪念:化学科学杰...
    2025-06-05
  • 生命学院戚炜组发现调控胆固醇合成的新机制
    高胆固醇血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危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显示每年因高胆固醇相关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超过440万,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挑战。解析胆固醇代谢调控机制对疾病认识和新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甾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2(SREBP2)是调控胆固醇合成的膜结合转录因子,在胆固醇缺乏的条件下,通过蛋白水解裂解从膜结合前体释放形成成熟形式的nSREBP2,并进入细胞核。自90年代被诺贝尔奖获得者Michael Brown和Joseph Goldstein发现以来,其生理和病理作用已被广泛研究近三十年。然而,核形式nSREBP2调控靶基因转录激活的机制尚不清楚。5月20日,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戚炜课题组在国际期刊《自然代谢》(Nature Metabolism )上在线发表题为“Nuclear SREBP2 condensates regulate the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 of lipogenic genes and cholesterol homeostasi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转录因子nSREBP2通过相分...
    2025-05-22
  • 信息学院寇煦丰课题组实现对本征磁性拓扑绝缘体的可控剪裁
    大数据时代对于高速、低功耗存储和逻辑器件的需求不断增长,自旋轨道耦合效应作为一种将电荷与自旋自由度相耦合的物理机制,为新型器件的设计提供了可能。近日,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拓扑物理实验室寇煦丰团队联合中国科学与技术大学乔振华教授和牛津大学Thorsten Hesjedal团队在对本征磁性拓扑绝缘体的磁电输运调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Tunable Chiral Magneto-Transport through Band Structure Engineering in Magnetic Topological Insulators Mn(Bi1-xSbx)2Te4”为题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近年来,拓扑材料因其独特的量子特性在凝聚态物理和新型自旋电子器件中引起广泛关注。其中,Mn(Bi1-xSbx)2Te4 作为一种本征磁性拓扑绝缘体,因其兼具磁性与拓扑性,成为研究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自旋电子学以及能带工程的重要平台。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研究团队利用分子束外延生长技术制备了一系列高质量的2英寸Mn(B...
    2025-05-21
  •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905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1/65 跳转到 

上海市浦东新区华夏中路393号 201210(浦东校区)

上海市徐汇区岳阳路319号8号楼 200031(岳阳路校区)

Copyright © 上海科技大学 版权所有沪ICP备13001436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6855号

  • 附属学校
  • 附属幼儿园
    官方微信
En 中文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校务委员会
    • 校领导
    • 机构设置
    • 大事记
    • 影像报刊
    • 联系我们
  • 院所设置
    •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创业与管理学院
    • 创意与艺术学院
    • 人文科学研究院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免疫化学研究所
    • iHuman研究所
    • 数学科学研究所
    • 材料器件中心
    • 大科学中心
    • SHINE项目
    • 2060研究院
    •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
    • 终极能源中心
  • 师资队伍
  • 书院生活
  • 教学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成果转化
  • 国际合作
  • 党群园地
  • 招聘
  • 招生
  • 就业
  • 招标
  • 邮件
  • Egate
  • 校历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IT服务
  • 联系我们
  • 附属幼儿园
  • 附属学校

© 2017 ShanghaiTech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