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被誉为“中国第一编剧”的芦苇来到我校,与上科大-南加大编剧项目学员进行了亲切交流。
讲座一开始,芦苇用“毫无准备,纯属偶然”八个字形容自己事业的起步。芦苇在1976年进入西安电影制片厂,一开始做美工的工作。80年代中期,同时期入厂的年轻人黄建新、周晓文等人陆续起步做导演。当时,剧组主创有开策划会的习惯,芦苇经常会对同事的故事和剧本“指手画脚”。在周晓文等人的“激将”下,他白天做美工,晚上修改剧本。《最后的疯狂》是他第一部担任编剧的电影,一举成为1987年中国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从此芦苇踏入了编剧这一行,创作的剧本从《霸王别姬》、《活着》到近期的《狼图腾》,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诸多经典作品。
芦苇将自己的创作经验总结为两个要点:“热爱题材,熟悉题材。”寥寥八个字饱含了芦苇对编剧工作无限热忱和专业的态度。芦苇认为,热爱是编剧创作的原动力,技巧是实现热爱的方式。同时,编剧选择的类型应该与自己的天性匹配。具备了这些,才能支撑创作者在创作中不断思考,不惧下硬功夫,吸收大量的资料,以达到“纲举目张”的小国,遇到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谈及自己的美学追求,芦苇说,自己一贯欣赏并追求的是契诃夫的“含着眼泪的微笑”,力图把生活的悲欣交加表达出来,写到动情处总会情不自禁。
在讲座中,芦苇不断强调“主题明确”的重要性。他所说的“主题”并非一个说教的道理,而是编剧在创作的过程中要牢记自己为何会对手中的故事感兴趣。就像一趟旅程,必须知道目的地在何方。对于学员们最为关心的《霸王别姬》,芦苇坦陈,创作中最艰难的就是下定决心,对原著小说大改特改的那一刻。当他明确了要把剧本做成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故事之后,一切就顺理成章了。但有时候,创作中编剧也可能发现自己原来理解的“主题”并不准确。比如他对《白鹿原》的剧本七易其稿(最后未拍),在写第四稿时他发现原来所构想的“土地史诗”的主题并不确切,因此大幅调整,直至他认为准确为止。
观察生活是编剧的基本功。芦苇表示,自己在三十岁左右时已经历了太多,从下乡插队、到“文革”时当红卫兵、到“严打”时因“作风问题”入狱,人生百态都亲身经历过,因此写作时“真实”从来没有困扰过他。他引用陆游的“功夫在诗外”一句来说明生活阅历对编剧的重要性。在农村时,他曾有心记下村民的乡言乡语、山里的树木、器物的名称,积累了大半本笔记。这对他之后的创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物特点、文化风貌,都靠这些细节反映出来。台词生动是芦苇的看家本领。在讲座现场,他也向学员即兴学了一段监狱号长的抱怨,引起学员阵阵笑声。
上科大-南加大编剧项目已进入了最后阶段,二十位学员已完成了初稿,大多正面临如何修改的问题。有学员向芦苇讨教,如何克服自己的瓶颈期。芦苇说,瓶颈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遇到瓶颈,就说明出彩的机会来了。面对问题,可强攻、可迂回,可兼而有之。但作为编剧要保持一种做牧师的心境,时刻以“去解决别人的问题”的心情对待自己剧本中的人物和他们所处的情境。他勉励编剧班的学员与好电影为伍,分析优秀电影的方方面面、接近电影本体。因为市场的口味无法预测,但唯一颠扑不破的真理即是:人们需要精彩好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