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5日晚,书院“信仰的力量——上海思政名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第六讲“中华文明的现代化之路”在张江校区行举行。来自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李国娟教授向同学们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加深了同学们对中华文明重要性的理解。
李国娟教授从不同文明的不同特性讲起,首先向大家展示了不同文明的差异性,主要包括不同文明的文化标识、类型特征与基本价值三个方面。文化标识方面,李教授主要阐释了不同民族之间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及民族归属感的差异。类型特征方面,早期中华文明属于农耕文明,这对我们有许多影响,比如“家国同构”、乡土情结等;近现代中华文明属于区别于侵略型、殖民型文明的中和型文明。基本价值方面,“以人为本”、“以德文本”、“以民为本”、“以合为本”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基本价值体系。李教授指出,从20世纪末期以来,西方国家的“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然而,中华文明自古以来都是以“开放”和“包容”为基本特征的。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人类文明的发展并非只有冲突这一条道路,求同存异、和谐共处也是一种可能。最后,李教授带领我们对中华文明的复兴进行了展望。她认为,中华文明不仅能传承下去,其中许多内容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还能起到重要的完善作用。儒家的“仁学”、道家的“道论”都对处理文化冲突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中华文明要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需要我们秉持正确的价值观,怀着“文明共存,交流互鉴”的文明观,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为践行我校“立志、成才、报国、裕民”的育人理念,书院本学期继续开展“信仰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系列讲座活动。本讲从历史和世界的视角进行考察与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人如何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以及中国是如何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该系列讲座将汇集上海市思政名师,通过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