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文明之光”系列讲座第十四讲: 城市建筑与城市文化

发布时间2015-10-29文章来源 学生事务处/书院作者责任编辑

10月28日晚,书院“文明之光”系列讲座第十四讲“城市建筑与城市文化”在张江校区举行。此次讲座主讲人为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城市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郑时龄教授。

郑教授首先从国家大剧院谈起,带领同学们回忆了这座首都标志性建筑从设计到建造的复杂过程。随后,他又以上海标志性建筑之一——上海大剧院为例,深入阐释了这一建筑背后所折射出的上海城市精神以及海派文化。在谈及城市文化追求时,他引用了伊利尔・沙里宁的经典阐释:“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具体地说,上海国际化、高度开放的城市性质便能折射出上海“大气谦和、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和追求。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郑教授同在场的同学们分享了大量的真实建筑照片,以案例的方式向大家讲解了不同城市建筑背后所特有的文化内涵。从高耸的福建泉州开元寺仁寿塔,到令人惊叹的山西大同悬空寺;从被视作文艺复兴艺术象征的佛罗伦萨大教堂,到被列为经典建筑典范的巴黎卢浮宫,这些精美建筑背后所折射出的是每一座城市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轨迹。随后,他又同全场听众探讨了位于希腊的西方建筑起源——帕特农神庙,带领大家感受神庙所代表的秩序、和谐及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建筑美学理念。

正如美国著名建筑师路易斯·沙利文所言:“城市建筑的形式应该追随其功能。”诸如巴塞罗那展览馆等知名现代主义功能性简约派建筑便是对这句话最好、最生动的阐释。郑教授更深入地提出,上述理念在当代建筑文化领域的理解还是不完全的。除功能外,现代的理想建筑在设计时还会统筹考虑建筑材料、绿色环境、建筑意义、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内容。

在讲座后半段,郑教授将演讲重心转移到了城市建筑与城市文化关系的主题上。在很大程度上,现代城市集中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全部重要含义,城市是文化创造、物质创新、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城市作为一种社会器官,通过运行实现着社会发展、转化的重要进程。所以说,一座城市的发展历史是一个种族、一种宗教、乃至全人类共同的重要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文化列为衡量城市的四大指标之一,足见城市文化对于城市及建筑的重大意义。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有同学问,上海美术馆为什么要搬迁,从城市规划角度有哪些考量。郑教授为大家还原了当时美术馆搬迁的完整过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博物馆搬迁的主要原因及相关重要细节。也有同学问,对我校即将全面建成的新校园建筑有什么看法和建议。他表示,当代高校的校园建筑最重要的是要反映出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目标。在他眼中,上科大现代化的建筑风貌与上科大新颖的办学理念是相称的。他相信新校园的建筑将会进一步促进我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并成为上海张江地区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