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有什么国家级的重大科研项目在探究中华文明最遥远的源头?现代考古学课题中,关心的问题有哪些?在考古过程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如何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带着这些问题,书院于11月15日晚请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巍博士,为大家详尽介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新进展。
王博士首先提出了考古学最宏大的三个问题: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国家启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因为我们需要解答这样一些问题:时间上,中华文明是何时形成的,各个地区是否同时进入文明时期?过程上,中华文明发展经历了哪些过程,具有哪些特点?文明动力学上,中华文明的演变背后,是什么背景、动力、原因?
作为科技部立项的重大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考古学为核心,充分结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研究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广度,不只着眼于王公贵族,要看到大众的生活;也不只着眼于黄河流域,要将视野拓展至长江。
与“夏商周断代工程”着力确定历史事件的年代不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通过两年的预备研究来确定其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发展基础上,目前我国碳-14测年法的准确度已经达到了国际前沿水平。同时,结合“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一些经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获得详实成果前,一直在“低调”推进。
王博士着重讲述各类学科的互动对考古学的巨大帮助。全学科的参与,使得研究人员可以清楚了解到当时耕种谷物或是饲养动物的品种。在研究公元前2000年时中原之外大规模区域衰落、人口消散的原因时,自然科学研究帮助考古人员确认了文献中记载的气候异常的存在。
讲座中,在王博士的带领下,同学们通过幻灯片“前往”全国各个考古发掘现场,了解在实际考古过程中如何利用自然科学测量出的数据来确定很多文物背后反映的历史事实。宫殿的发掘、水田尺寸的推测、陶器作用的推定……很多新的文物和对于现有文物的新解读都突破了大家对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原有认识。
王博士最后指出,国际上将“冶金术、文字、城市”作为文明起源的标志,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则是要提出中国自己对文明起源标志的定义。同时他也再次强调了这项工程对探究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的重大意义。就这样,全体同学在2个小时里,跟随王博士完整地体验了一次“探源”文明的过程,在出土文物和历史思维中一起发现“文明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