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陶氏化学亚太区研发战略规划部与对外技术合作部总监丁哲波博士给我校学生带来“浅谈3D打印材料的技术发展趋势”主题讲座,近百名本科生、研究生和教授参加。
丁博士从3D打印的诞生开始,展示了在过去三十多年中,随着3D打印材料领域的不断创新,3D打印技术在制造业如何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对3D打印领域的前沿和关键技术进行了追踪,勾勒了3D打印材料技术的发展趋势。他介绍说,3D打印技术已经发展了30多年,技术上从最初的温度控制成型、光固化快速成型、激光固化成型到如今的SLA、SLS技术;应用上从小型物件、普通器件到如今的大型物件、生物器官;材料上从普通的塑料如ABS、PLA到如今的光固化树脂、具特殊性质的金属材料、生物材料、介观材料等。这项技术的发展可谓势头正猛,市场占比及增长十分可观,未来的市场预期也相当良好,有逐渐取代传统制造业的潜力。
丁博士将3D打印技术定义为一种“增材”制造技术。与传统的制造业的“减材”技术相比,3D打印技术对于原材料的利用率很高,更重要的是它很好地连接了虚拟与现实:只要有模型图,就可以做出实物,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无比振奋的事情。然而,3D打印技术目前仍停留在prototyping阶段,只适用于定制化、小批量、高端产品的制造,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不太可能完全取代传统制造业,其瓶颈就在于材料限制、成本问题以及打印速度上,其中材料是主要的限制因素。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纷纷向丁博士提问。例如,有同学问,如何打印具有多种材料、颜色的物件,是分别打印再后期组装,还是能够做到同时打印一体成型?丁博士回答说,多种材料、多种颜色的一体成型现在已经能够实现,但关键还是要以成本大小来选择打印的方式。在座的教授更是提出了一些专业性极强的问题,并与丁博士进行了了深入交流。
本次“产业之光”讲座为同学们带来了零距离接触到行业尖端领域人物的机会,不仅让大家对于当前热门的3D打印技术有了一个较为全面和前沿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在产品制造中着眼于成本问题来选择具体运作方式的商业思维。
【嘉宾简介】
丁哲波,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毕业后在美国能源部伯克利实验室、通用电气全球研发中心从事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目前担任陶氏化学亚太区研发战略规划部总监,负责陶氏化学在亚太区的中长期研发战略及新业务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