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作客书院“文明之光”讲座,探究传统与现实

发布时间2015-12-04文章来源 学生事务处/书院作者责任编辑

12月1日晚,书院“文明之光”系列讲座第十七讲“传统与现实:历史研究与历史运用”在我校张江校区举行。此次讲座主讲人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主任、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葛剑雄教授。

何谓历史?过去的就是历史吗?非也,后人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才是历史,否则便只是过去的事实。那么,历史的起源是什么?中国为什么有重视历史的传统?历史与现实和政治的关系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葛教授一一进行了详实生动的讲解。

历史最初诞生是先人为了将所作所为向天汇报,求是非,判对错。古人最初以打绳结的方式记录大事,后来将言行刻在岩石、木头、青铜器上。由于这些记录最初是为了给神、给天看的,因此记录的职责最初就由巫师、祭司承担,慢慢产生职业的记录员——史官。封建社会里,统治者身边通常有两个史官,一个记皇帝之言,一个记皇帝之行,将帝王所作所为一笔一划落于笔端、留于后人。历史的记录亦有其独特原则。孔子认为,记录历史,必须把价值观念放在第一位。历史记载从孔子开始,价值观就是重于事实的。因此,孔子编《春秋》,“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不符合他想要表达的价值观的就删掉。历史又为何如此重要?其一,历史最初是记给天看的,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讲求“君权神授”,因此历史有着解释天命的职责。比如,中国古代帝王的出生在史书中通常伴随有奇异天象、怪梦的记载。其二,历史被用来证明一个王朝是失天命或者得天命:失天命而亡,得天命而兴。其三,历史维护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比如,后人评价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春秋笔法“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其威力若此。

最后,葛教授详细阐述了历史与现实和政治的关系。古往今来,历史不仅仅是记录事实,而是有意识、有选择的记载,证明政治的合法性,为现实服务。如清朝修《明史》,设《贰臣传》、《忠臣传》,公开袁崇焕真相,收服了许多明朝旧人之心。然而,研究历史与运用历史应当遵循不同的原则。研究历史当坚持真理,尊重事实。实际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有了更好的工具去追求历史的真相。而历史的运用则应以国家利益为重,这是所有国家都心知肚明的游戏规则。历史研究所追寻到的真相,不会也不应全部公开,要斟酌这真相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国家稳定。

在提问环节中,有同学问道,中国学者普遍认为清朝被汉化因而属于中国,但西方许多学者却认为清朝不属于中国并提出所谓“新清史”,哪方更有道理?葛教授回答两方都各有道理:许多满洲贵族学汉语,尊儒学,沉迷书法、诗画,乾隆帝一生创作了4万余首汉诗,可见满族汉化程度之深,清朝统治者也认为自己是明朝的继承者。不过的确也有很多满族习俗、满语流传至清朝覆灭,清朝统治者也曾特意保留满族特性,所以西方学者的说法也有一定道理。学术论争可以继续,但不能走向极端,认为清朝不属于中国。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葛教授为同学们揭示历史的本质,引导同学们重新审视传统与现实的关系,在探究中华文明优秀遗产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