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晚,书院“艺术之光”第七讲“京剧起源和声腔艺术”在张江校区开讲,主讲人是我校物质学院特聘教授、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戴宁。
戴教授首先幽默地开场:“我知道在座的诸位同学喜欢京剧的是很少的,甚至是憎恨的。”全场传来一阵笑声,氛围顿时轻松活跃了起来。
戴教授讲道,中国的方言种类繁多而且差异巨大,有时候甚至相邻的两个省份互相之间都语言不通。比如广东和福建虽然距离很近,但是广东人听不懂福建话、福建人也听不懂广东话。由于存在差异巨大、种类繁多的方言,所以中国的戏剧形式也是十分丰富的,基本上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戏剧,比如广东有粤剧、安徽有徽剧、山东有吕剧等。
京剧是中国最有影响、最有代表性的戏剧。但是京剧有别于豫剧、粤剧等地方戏。京剧不是北京的地方戏。京剧形成于道光二十年左右,其发源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间。乾隆五十五年,当时江南久负盛名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时,得到空前的繁荣。因此可以说,京剧是融合了中国戏剧艺术精华的一门戏。
接着戴教授详细地介绍了京剧的唱法与台词特点。京剧的主要特点有:一,声音方面悠扬委婉,声情并茂,重韵味。二,角色分工方面,唱念做打、生旦净丑行当分工明确且特点鲜明,因此才会在民国时期出现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名角。三、强调写虚不写实。京剧所讲的故事通常不贴近现实,注重意境与观众的感受。
谈到京剧现在衰落的现状,戴教授说,京剧的衰落是事实,但是京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会有人去学习、表演,因为它最能体现中国传统的戏剧文化。从建国以来,京剧虽然一直在衰落,但仍然是中国人的精神代表之一。几乎每个省、以及每个省里比较大的城市都有京剧的专有剧团,比如上海京剧团、北京京剧团、浙江京剧团等。国际上京剧也是广有分布的。世界上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京剧团。他说,他本人在纽约读博士后时,光纽约就有好多个京剧社团,都是华人华侨自发组织的。就连外国人也演京剧、拉京胡。比如夏威夷大学就有一个英文京剧团时常在世界各地演出。201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京剧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虽然戴教授是一位研究自然科学的学者,但是同学们都能感受到他对京剧深有研究。他在讲座时,不时随口唱出一小段京戏,引得大家阵阵掌声。
最后,由戴教授拉京胡、大一本科生沈望尘同学唱戏,二人现场合作表演了一段京剧,使教室的气氛达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