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晚,中科新松公司的田劲松博士来到我校,为大家介绍了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情况与未来展望。
田博士首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了中科新松的企业背景。“新松”之名,意在纪念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院士。中科新松最早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成立,迅速形成了以工业机器人、仓储物流和自动化成套装备为基础的三大业务版块。如今,新松集团已经形成以中科院为核心,杭州、沈阳两大产业基地为双翼,拥有北京、广州、深圳三大研究中心,共同构建起的发展矩阵。
作为一家高速发展的以机器人、工业自动化为主的企业,在“众创”时代,中科新松走向了平台化发展战略,即欢迎行业内外的创客和全产业链参与机器人的研制和开发。新松举办的“国际智能星创师大赛”也意在鼓励全社会关注,甚至参与到机器人行业中。
与传统的机器人不同,随着算法能力的不断提升、传感器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新型的机器人都有了更敏锐的“感官”和“思维”。最近轰动一时的AlphaGo,就反映出目前计算设备做出最优判断能力的显著提升。田博士说说,智能机器人就是以感知、交互以适应自身行为来执行任务的机器人,强调交互能力的新一代机器人。
机器人目前主要有五大应用领域,包括工业、专业服务业、空间探索、军事国防与家庭民用。讲座的重点集中于中科新松经验丰富、具有研发优势的工业与专业服务业的智能机器人。
传统的工业机器人体型庞大,且由于其行为“粗鲁”“直接”,在工作时需要与人类保持一定的安全作业距离,其他缺点还包括负载/自重比小、不够灵活等。在德国大众汽车工厂还发生过工人在机器人事故中丧命的事件,在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历史上书写下了黑暗的一笔。智能机器人的研发目标,是力图成为能与人类协同工作,能效更高、更灵活的机器人,创造更多的冗余自由度、尽量模块化方便拆装、具备计算机视觉系统等都是重要的研发思想。除此之外,为了形成完整的自动化解决方案,还需要解决机器人的自主充电等问题。基于SLAM(即时自我定位与地图构建)类技术,中科新松已经开发出了能提供送餐服务的机器人、能提供内容展示服务以及自主调整工业仓储物流的机器人。而SLAM类技术的潜力还远远不止这些。
除了传统工业机器人,田博士还展示了一些为特殊目的而开发的机器人,例如“爬墙喷涂机器人”能吸附在磁性物质表面,替代人类进行船舶涂装等需要在恶劣工作环境下完成的工作。而在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些太阳能光伏发电阵列中,也安装着不少负责清洁沙尘、提升光电转化效率的清洁机器人。
随着机器学习领域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已经能更好地自主完成分拣物品、调整运动姿态等任务,不仅可以将许多岗位上的劳动力解放出来进行更高层次的工作,还可以帮助人类应对社会上突发的公共安全事件,如化学品爆炸、核电站事故等。
田博士提到,ROS等开源软件已经使得机器人开发成本总体下降。而在目前社会上人力成本上升趋势之下,机器人在许多场景中取代人工服务的那一天,即将到来。智能专用服务机器人的种类也将更加多样化。
虽然看起来智能机器人领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这个领域实际上有很长的路要走田劲松博士以较为先进的救援机器人——来自Boston Dynamics的Atlas机器人为例说明了现有智能机器人的不足。面临如何打开或关闭阀门这个问题,机器人展会上的Atlas机器人花了许久,自主尝试了多种方式后才能成功地使阀门被转动。但在人工控制下,机器人很快就能完成旋转阀门的动作。因而目前更多场景下,如何设计交互方式,使得机器人更好地对接人的遥控操作也是一个极为重要、且见效更快的课题。
现代的高速互联网环境下,机器人能获取实时的气象、新闻等信息,也传输自己摄像头所获得的图像,智能家居机器人也因而成为了新的研发热点。
提问环节中,有同学问及KUKA、FANUC等企业与新松的市场竞争情况,也有同学咨询了参加星创师大赛的具体步骤,田博士一一给予了解答。
我校“产业之光”讲座旨在邀请企业导师、业界专业人士进校开展专题报告,帮助学生了解产业和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从而开拓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和个人职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