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光”第二十三讲:汉风番俗——西汉帝国边远地区汉文化形成的考古学观

发布时间2016-05-16文章来源 学生事务处/书院作者责任编辑

5月12日下午,中山大学教授兼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郑军雷来到我校,带领同学们走进“汉风番俗”。讲座从考古学材料出发,主要以岭南地区为代表,通过自然环境、考古学材料、岭南三大民系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该地区汉文化的形成。

在自然环境上,由于岭南地理位置临海,体现出面向大海的性格特质,形成了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文明类型。岭南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主要是洞穴和贝丘遗址;晚期遗址有山冈、坡地、贝丘、沙丘几类,其中前两者农业经济特征较鲜明,后两者渔猎采集特征明显,由此反映出岭南居民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适应方式和生计模式。在这种地区差异的影响下,西汉边远地区的汉文化形成主要分为两部分:汉化形成“汉风”与当地化形成“番俗”。

随后,郑教授通过一系列考古材料进一步介绍了岭南地区的汉文化。1993年发掘的距今10000年的玉蟾岩遗址,出土釜形陶器火候很低,夹杂大量粗沙,是中国最早的陶器之一;4枚稻谷壳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类似的发现表明,以南岭两麓为核心的华南地区是世界上重要的陶器制作和稻作农业起源地。以圜底、圈足器为根本特征的几何印纹硬陶文化表现出强烈的“土著性”,这一文化系统甚至延伸至我国台湾地区、东南亚和太平洋群岛的史前文化。华南砾石石器与华北石片石器传统区别明显,被认为是华南土著文化本土起源、发展的最早证据。

郑教授介绍说,学者们分析比较了南方百越民族的颅型,发现其与东南亚人十分接近。吉林大学朱泓教授认为,以浙江余姚河姆、福建闽侯昙石山、广东佛山河宕、广西桂林甑皮岩等颅骨组为代表的“古华南类型”(先秦时期主要分布在浙、闽、粤、桂地区)与现代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人、大洋洲的美拉尼西亚人等较接近,“可能代表了广义的‘古越人’的种系特征”。此外,厦门大学林惠祥教授认为,今天的马来族是在印度支那和华南一带形成后逐渐南迁至南洋群岛的。

郑教授指出,从考古学上来说,岭南土著汉人的形成是在西汉中后期,这个时期广州、韶关、贵县、合浦等地汉墓与中原汉墓的发展轨迹已经趋同。西汉中后期岭南汉墓的地方特点仍然突出,但是可以视为汉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晋唐时期中原居民大量南下,与土著汉人、土著俚人发生大规模融合,广府民系初步形成。宋元时期北方汉族再次大量南下,经过新一轮族群融合,奠定了广府民系的格局。他在讲座中尤其强调了岭南地区与东北地区在文化因素和族群背景的复杂性上存有奇妙的共性。北方长城以北是广袤的草原,珠江以南则是浩渺的海洋。将草原理解为绿色的海洋,或者将大海理解为蓝色的草原,就容易理解珠江地带在人文地理和族群地理上的意义。最后,他简要总结了西北朝鲜地区、燕辽地区、云贵高原等地区的汉文化特点。

通过两个多小时的讲座,同学们了解了西汉边远地区汉文化的特点,以及它与现今中国的疆域版图、以汉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的文化结构的密切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