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学,“克”己,“利”行(吴凌霜 2014级本科生)
记得小时候爸爸给我讲过,在美国,学校对获诺奖教授的奖励就是一个停车位,去了伯克利我终于知道了说的就是那里的Nobel Laureates Parking Lot。我们的课堂在Stephen Hall的地下室和活动平台上,有十几位伯克利的学生。最初的感觉像是在上上科大的外教英语课和今年暑学期修读的动物认知课程,但其实有外国学生的课堂还是不一样的。他们年龄不一,从二十多岁到四十多岁的都有,还有一个老太太。第一次见到他们就感受到了伯克利的学术氛围非常好,学生们都十分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在课堂上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同时也十分好相处。比如我们的课叫做“和平与冲突解决”,他们就会分享与姐妹、家人之间产生冲突的故事。
Roy教授是一位十分和蔼耐心的教授,就好像我的奶奶一样。第一节课,她让我们围成一个圈,她说一些描述性的词,如果学生们觉得符合自己就向前走一步。这个有趣的互动让我们互相认识同学的同时也更加了解了对方。她还引导我们向周围的同学介绍自己名字的由来,拉近同学们之间的距离。第一节课的破冰游戏让我们印象深刻,让我们对即将学习的课程充满期待。
“和平与冲突解决”这门课使我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世界的认识。课堂上,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很多概念,如调解、权力、恢复性司法、难民救助等,也带领我们进行了角色扮演练习、小组讨论以及小组期末展示。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次角色扮演练习是一次五方调解,四位同学、助教和教授分别扮演调解员、协助调解员、石油公司代表、社区居民委员会代表、政府代表、环保局代表六个角色,对于一个有关石油开采纠纷进行调解。整个场景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谈判底线,这个练习与上科大创管学院开设的“谈判”课程中的练习有类似之处,我们中一些学习过谈判课的学生在这次调解练习中有了很出色的表现。最后的期末展示也对我们是一次挑战,我们自行分组选择话题——语言歧视、女权问题、国家冲突、美国枪支使用问题等,通过一周的查找资料和小组合作,最后进行半个小时的展示。最后一节课的展示让我大开眼界,每一位同学都对于这些世界性的冲突问题有着独特到位的见解,女权主义的演讲者赢得了大家持续一分多钟的掌声,国家冲突的演讲者获得了在座的所有人频频点头认同,我们语言歧视主题小组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角色扮演,让大家直观的感受到了语言歧视的场景。我很敬佩Roy教授,在她的带领下我们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和书本上学到了和平与冲突解决的有关知识,还通过在课下查找文献、课上的角色扮演和小组练习、最后的期末展示和期末论文的完成中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学习和应用,这趟伯克利之行让我受益匪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认为游与学的结合正是我们暑期项目的特色。在课余时间,我们在伯克利的图书馆里学习,参观了学生活动中心和各专业的大楼,感受伯克利这个汇聚世界人才的顶尖学府的学术氛围。周末,我们去到旧金山参观了斯坦福大学,也去到洛杉矶参观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这两所学府同样都有着悠久的校史,严谨的学术标准和开放的氛围。相比较而言,我觉得上科大仅仅是在校史上短暂一些,其他的教育模式和硬件条件都与世界一流大学不相上下。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坐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应用数学学院楼门口休息,虽然是周末,教学楼仍然人来人往,有些同学进出时还在讨论定理证明的步骤。我深深地感受到,世界上有那么多优秀的人在努力着,自己也要加紧步伐向前走。
除此之外,我也去到了好莱坞环球影城和星光大道,感受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影技术和艺术;去到了圣莫妮卡海滩感受加州充足温暖的阳光;去到了渔人码头并偶遇了我们的英语老师Ian,一起爬山俯瞰整个旧金山的美景和金门大桥;去到了拉斯维加斯不夜城体验那里的文化和娱乐气氛;去到了胡佛水坝和大峡谷国际公园,感受科罗拉多河侵蚀作用的壮观杰作。
这三周的美国之行是我人生中最难忘怀的经历之一,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们这次机会。开了眼界之后,我感觉自己今后的目标更清晰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伯克利暑期课程小记(夏宇 2014级本科生)
上完暑学期的最后一节课,我兴致勃勃地跑回宿舍提起行李踏上前往机场的路程。我知道迎接我的会是一段兴奋、充实且难忘的旅程,而如今在电脑前打下这些字的我,心中的收获甚至更多。
在十多个小时的旅程后,踏上美利坚国土的我有一种冒险家的错觉。这是一片充满了新鲜感、挑战与我对未来的幻想的土地。因为同学的提前联系,去往住处的路程十分轻松,一路上欢声笑语,对即将开始的学习充满期待。
住处年代久远但绝不老旧,处处的小标语满是温馨,这也是我们三周的家。宿管阿姨关切地为深夜赶到的每一个人送上拉面,还有一些有用的小信息。我们安置好行李,在舍友们深夜畅聊对美国生活的期待中,我们度过了第一个夜晚。
虽然还是周末,加州明媚的阳光已经迫不及待地早早叫醒了我们。第一天便应该去看看渴望已久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校园啊。步行走过去,一路上早起的行人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小鸟与松鼠丝毫不怕人,我们着实体验到这与中国的一些文化差异。大约20分钟的路程,伯克利的校园出现在了我们眼前。没有围墙,并不高大的校门,甚至不易发觉的校名,一如伯克利小镇带给我的感觉,简朴、真实,但也就是在这样并不奢华的校园里,百年内不知诞生了多少科学才俊和文艺先锋。这一砖一瓦间所拥有的底蕴绝非几行字可以展现,可当你身处其中,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样的一种氛围,也许体现在草丛上阅读的学生上,也许体现在恐怖袭击遇难学生的遗照下的鲜花中,也许体现在图书馆1890出版的罗马史里,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一个世界名校所应该有的样子。
很快便迎来了在伯克利的第一节课。我选了电影与历史,教师很和蔼,说话轻声细语,还时不时会自己笑出来,但总能在一部电影中找到那些反映历史的细节。电影我一直爱看,但如何去思考电影与历史的关系?电影中所透出的历史与书本中的历史有何不同?或者电影本身是否便是记录历史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些有趣的命题我从未思考过,但在这节课上成为了我们讨论的话题。在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虽然有时候会十分艰难,但值得庆幸,我们有这样的机会去思考这些问题,并尝试给出自己的回答,这便是一门课的魅力所在。
与课上同学所建立的友谊也是令人难忘的一部分。由于每节课我们都要和不同的同学对一部电影进行讨论,我听到了世界各地的同学各种各样的观点。比如在看完电影《甘地传》之后,我恰好与一位来自印度的女同学讨论。她一谈起甘地便滔滔不绝,神采中透露出无比崇敬,一直称甘地为“father”,更重要的,她发现了这部电影中将甘地描绘的更像一个政治家而非她心中的形象。如果没有她,我不会知道印度人将甘地更多视为一种宗教圣人来崇拜而非一位政治领袖。这些与世界各地同学的交流可以真正让你的眼界更为开阔,而非局限于眼前的生活。
课程并不轻松,但生活依旧多姿多彩。平日里与宿舍的日本同学聊动漫,与台湾同学谈偶像剧,和美国同学看奥运会,每天都在欢声笑语中度过。唯有在伯克利,你会发现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之间的差异并不那么重要,其实交集很多很多,你可以轻松地和一个素昧平生的人聊起天来并成为朋友。这实在是一种无比奇妙的感受。
然而说到底我是来学习的,也在美国度过了复习与考试。只要是学习便不会太轻松,我们也成为了伴随着闭馆走出图书馆的最后一批人,也在宿舍的凌晨互相划重点互相背书,也一起讨论一个问题到面红耳赤。当真正走上考场,在写完密密麻麻四页纸的英文后,我竟完全不后悔选择了这一门如此困难的课。我收获了朋友,收获了新的思维方式,走出舒适区域的我在艰难中更为成熟与强大,所有的这些与一个单薄的成绩比起来都重要太多了。当然我们并不会比任何人差,不管是同课堂的北大交大的同学,或是美国的当地人,我们有信心在与他们的竞争中不落下风甚至更胜一筹。这是一个上科大学子该有的自信。
当踏上回国的航班时,回首这一个月竟如转瞬之间。我从未料到这三周的学习会这般快乐而意义非凡,在我们最后走过我们终于已经熟悉的路,在校门前合影,不舍悄悄爬上每个人的脸,不知谁说了一句,两年之后再来走上这条上学路吧!多好的梦想,我们也定会为之而努力。日子很长,一步一步走来却又那般匆匆,这段暑期学习会是我人生路上一个重要的节点。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这熟悉的上学路,路边的小松鼠,愿来日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