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免疫化学研究所抗体偶联药物实验室刘佳副研究员与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公卫中心)徐建青教授合作,在寨卡病毒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阐明了AXL蛋白质分子在寨卡病毒感染中的重要作用。近日,相关成果于微生物学领域著名期刊《NatureMicrobiology》上在线发表。
1947年发现于非洲乌干达寨卡雨林的寨卡病毒隶属于黄病毒家族,早期在非洲流行,但并未被报道能在人类中引起疾病。然而在2015年,南美洲爆发的寨卡病毒被发现能引起新生儿的小头症(Microcephaly)和成人的格林巴利综合症(Guillain-BarréSyndrome)。目前,虽然研究者在细胞实验和多种动物模型中都证明了寨卡病毒的神经侵入式致病性,但寨卡病毒感染的生物学基础尚不清楚。其中比较有争议的是AXL蛋白分子在寨卡病毒感染中的作用。AXL属于TAM家族(Tyro3,AXL,Mertk)受体酪氨酸激酶。有研究者认为,AXL是寨卡病毒进入细胞的受体分子,并证明针对AXL的抗体、siRNA、靶向基因敲除及激酶抑制小分子均能降低寨卡病毒的感染。不过另有研究者怀疑AXL作为寨卡病毒受体的功能,并证明在细胞和动物体内的寨卡病毒感染可以不依赖AXL蛋白质而发生。
刘佳及合作者研究了寨卡病毒感染人类星型胶质细胞的过程,发现AXL的靶向基因敲除能使寨卡病毒感染星型胶质细胞的能力降低,但并不能防止病毒进入细胞,说明AXL并非寨卡病毒受体而是通过其他方式促进病毒感染。研究团队进一步阐明,AXL是通过拮抗I类干扰素信号通路来促进感染的。同时,本篇文章还证明了SOCS1蛋白质在AXL调控I类干扰素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该论文中,我校博士后杨异凤(现任免疫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陈健为共同第一作者,刘佳与公卫中心的徐建青教授、张晓燕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科技大学等为本项研究提供了支持。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4-017-0092-4
a.AXL分子在寨卡病毒感染中拮抗干扰素信号通路。
b.SOCS1分子在AXL调控干扰素信号通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