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上午召开的上海科技奖励大会上,我校iHuman研究所特聘教授、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Kurt Hermann Wüthrich教授被授予2017年上海市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为今年获此殊荣的两位外籍友人之一。
Kurt Wüthrich教授从2013年起在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担任客座教授,创建了我校首个核磁共振实验室。课题组现有2名教授、1名工程师、1名博士后和5名研究生,配备了国际一流的600和800 MHz核磁共振谱仪。Kurt Wüthrich教授是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2年)、法兰西科学院院士(2000年)、拉脱维亚科学院外籍成员(2004年)、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士(2010年)。他在结构生物学和蛋白质科学领域有着很高造诣,特别是在用高分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他因“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而荣获20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Wüthrich教授对中国科研界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早在1983年,时任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物理学联合会(IUPAB)秘书长的他就来访中国,与国内大学与科研院所深入交流,为中国成功加入IUPAB以及其他国际组织奠定了基础。1986年,Wüthrich教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物理学联合会的共同帮助下,于北京开办了第一个生物物理学校。三十多年来,Wüthrich夫妇多次访问中国,为促进国内外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做出巨大贡献。
2013年,Wüthrich教授担任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特聘教授,并组建了由他领衔的课题组和核磁共振研究团队。他推动上海科技大学创建首个核磁共振实验室,引入国际先进的核磁19F标记技术、蛋白质膜上标记技术等,开展了国际上极具挑战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动态特性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Wüthrich教授还参与了中科院大科学中心“高端用户”国际合作计划,积极促成上科大与美国Scripps研究所、哈佛大学、瑞士联邦理工,以及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多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推进液体核磁技术在中国的普及和运用。
Wüthrich教授目前是我校“结构生物学”课程的主讲教授之一,每年为研究生讲授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测定主要方法之一——核磁共振波谱学(NMR)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生物学中的应用。此外,Wüthrich教授多次为上海科技大学的同学们做题为“My Life as a Scientist”的讲座。他认为兴趣对科研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倡导“快乐科研”与“精彩生活”相结合。
值得一提的是,iHuman研究所创始所长、特聘教授RaymondStevens是该奖项2015年的获得者。而这也恰恰凸显了研究所在对接国际高端科研资源、加强国际合作上的优势。作为一个国际化高水平的研究机构,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ihuman.shanghaitech.edu.cn)聚集了一批从事人体细胞信号转导的国内外知名学者,成立五年来已连续在多个重要领域取得突破,成果相继在《cell》、《Nature》等顶尖期刊上发表。各类科研人才齐聚,加上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严谨务实的科研氛围,开放活跃的学术交流气氛使iHuman这个年轻的研究所已初具国际一流研究机构的良好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