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产业实践| 药物研发课题组:药物研发工作者的使命与长征

发布时间2018-08-20文章来源 学生事务处/生命学院作者责任编辑

近日,电影《我不是药神》的上映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新药研发产业链的思考。十分应景的是,在上科大,参加“药物研发”产业实践的同学们也正在通过讲座学习、公司参观、小组讨论、答辩展示等环节,从多个角度对新药研发产业链进行调研。

一、新药研发的前世今生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近些年来飞速发展,意在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更是与“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上海作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积极响应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在张江布局了像诺华、安进等龙头企业。同学们分别从靶点验证和药物筛选、AI和个性化精准医疗、临床试验和药物获批三个方向,在教授和企业导师的带领下展开产业实践,通过讲座和企业参过了解新药研发的前世今生。

产业实践伊始,生命学院常任教授戚炜老师以Introduction to drug discovery &development为题深入浅出得介绍了新药研发的整体过程,首先是从药物作用靶点的确定出发,设计并筛选化合物,找到先导化合物并不断优化,进一步确定具有高效活性的候选药物;第二阶段是临床前的研究,包括对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安全性,毒性,制备等分析;第三阶段是提交新药临床研究申请(IND),药物在经过I期,II期,III期临床试验后,最终上市。新药研发是一个非常漫长且艰苦的过程,从研发上来说每个药物的诞生需要大约10年时间,平均成本达26亿美元,并且很多药物都在半路被淘汰;从公司角度来说,需要灵活统筹各个过程,包括资金投入,市场竞争,专利申请。所以,每个药物都来之不易,它凝结了无数制药人的智慧和努力。

在对药物研发有了一个宏观的把握后,接下来的几天里,几位企业导师结合他们公司的项目,跟我们分享了制药中更细微的过程和他们的经历。

从安进石斌博士的讲座中,我们了解到安进“生物学先行”的研发原则,感受到基础科研对新药研发的重要意义。安进的张明强博士为同学们带来题为“药物研发的组织和战略”的讲座,分析了新药研发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和新药研发的策略。每成功研发一款创新药物平均要花费10年、26亿美金的事实让我们感慨新药研发的艰辛,更引发了我们对药企盈利、病人需求和医疗保障体系这三者间关系的思考。立迪的创始人闻丹忆博士向同学们介绍了“肿瘤个性化精准医疗与真实世界研究”,让同学们了解了肿瘤精准医疗的前沿技术和真实世界研究对医学研究的意义。来自海思科制药的严庞科博士则向同学们介绍了新药研发中的项目管理。新药研发涉及多个学科,能否很好地统筹安排各个团队关乎新药研发的成败。做新药研发的项目经理不仅需要具有相关的专业背景,更需要具备优秀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严博士的讲座为同学们展现了理工科学生职业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弼兴律师事务所的王卫彬律师则向同学们全面、系统地讲解了新药研发进程中的专利问题。同学们未来无论是选择投身科研,还是到企业工作,都有可能与专利问题打交道。能够在产业实践中了解到相关知识,并培养维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几天精彩的讲座让我们对生物制药产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同学们聆听来自安进、立迪、海思科制药、弼兴律师事务所等企业导师的讲座,对新药研发流程、新药研发项目管理、新药研发的专利问题、新药研发的组织和战略、精准医疗等主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二、药物研发行业初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产业实践三分之一的时间,同学们都在参观各类药企。站在生命学院的入口处,可以看到不远处安进亚洲研发中心的办公楼。安进是全球最大的生物制药公司之一,拥有极强的研发能力和产品优势。安进也是一家研发先行的企业,与我校在科研上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为生命学院的优秀学生设立了安进奖学金。8月1日,同学们来到安进参观,工作人员向大家介绍了安进的历史与现状,带领大家参观了安进的办公区和实验室。在实验室参观时,我们重点了解了抗体类药物的研发过程,对抗体类药物的优势与不足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充满新意的办公区布局,所有科学家共用的实验装置,温馨的餐吧和健身房……安进的企业文化正是从这些细节中流露出来的。

8月2日,同学们来到企业之旅的第二站——诺华。游鱼戏清泉,青松映翠竹。诺华的工作环境给人一种悠然山水间的闲适之感。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诺华设计独特的建筑,对公司的布局有了大概的了解。随后,工作人员带领我们参观了公司的全自动化高通量药物筛选系统。这套复杂而高效的装置让同学们倍感兴奋,同时也激发了大家的好奇心。诺华之旅便是在同学们和工作人员关于这套装置的精彩讨论中结束的。当天下午,同学们前往张江•中国药谷,参观了处于创业初期的轶诺药业。虽然轶诺的工作环境和实验装置不比诺华,但是这个仅由20多人组成的团队却干劲十足。轶诺药业的CEO江磊博士向我们讲述了自己的创业经历,其中有成功的喜悦,也不乏从失败中学到的教训。正如江磊博士和寿建勇博士所言,与大企业相比,小公司有着灵活、决策快等优势,能够凭借自身精巧的特点与大企业竞争。江博士对创业团队的人才选拔和公司考勤制度的独到见解让我们受益匪浅。虽然创业并不适合于每个人,但轶诺药业的创业团队走出大企业舒适圈的胆识和对新药研发行业未来发展的见解,给予了我们很多启迪。

8月6日,同学们乘车一小时来到药明康德旗下的药明生物参观学习。不同于之前参观的企业,药明生物致力于打造全面整合的生物药发现、开发及生产平台,通过高性价比、高效率的一体化研发服务帮助全球客户缩短药物及医疗器械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各个实验组的负责人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公司的细胞培养技术、产品的分析检验方法以及研发、生产外包服务的流程。参观结束后,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了药明康德的商业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随后,周航博士与我们分享了全球的新药研发格局和药明康德的创新方向,精彩的讲座让同学们难以忘怀。当天下午,同学们来到立迪参观学习。立迪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直接面向病人的咨询机构,致力于解决现代肿瘤问题。公司创始人闻丹忆博士向我们讲解了公司的mini-PDX技术,分享了立迪员工的不同职业发展线路,并与同学们共同探讨未来的人生规划。随后,闻博士带领我们参观了公司办公区和动物房的布局。

在10天的产业实践中,课题组各个小组的同学们通过讲座学习、公司参观和小组讨论,圆满完成了各位企业导师设立的子课题。通过此次实践,同学们对新药研发的全过程:“药物筛选-药物优化-临床试验”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在完成小组子课题的过程中,同学们分析了现有药物靶点的不足,并尝试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不同的专业背景使得同学们的讨论碰撞出更多创新的火花。产业实践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了解到新药研发行业的机遇与挑战。未来,我们或许能将自己的所学应用于新药研发领域,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三、不忘初心、肩负使命

本次产业实践在同学们精彩的答辩中顺利拉下帷幕。8月10日上午,2016级本科生“药物研发产业链”结题答辩在生命学院报告厅举行。来自生命学院、物质学院和信息学院的59名同学和课题指导老师以及参与指导的部分企业导师参加了答辩。

在答辩展示中,“格列宁的靶点发现及药物的研发史”小组为大家介绍了《我不是药神》中格列宁的原型——格列卫药物靶点的发现过程和药物的研发历程。“肿瘤免疫治疗PD-1/PD-L1抗体类药物的前景与未来”小组基于对抗癌单抗类药物市场的分析,为新药研发创业公司提出了“走小分子抗癌类药物研发线路”的竞争建议。“新药研究的新方向——细胞与基因治疗”小组提出了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基因电路植入大肠杆菌,利用肠道细菌治疗结肠癌的创新方案。“蛋白激酶药物的作用及耐药机制”小组了解了替尼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了更优的治疗方案。此外,生命学院产业实践的另外两个课题:“药物优化与临床候选药物确定:AI和个性化精准医疗”和“新药研发的长征篇:临床试验和药物获批”的各个小组也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展示过程中同学们详实丰富的案头调研、简明精致的幻灯片、流畅清晰的演讲,赢得老师和嘉宾们的阵阵好评。

新药研发的每一步都充满挑战,成功与失败尽是未知。一种新药的诞生可谓是千锤百炼。尽管成本高昂、代价不菲,但制药公司应该致力于优化研发流程以节约成本,决不能偷工减料,拿生命开玩笑。我们通过此次产业实践,对于这个行业有了一个宏观的理解,也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们将持续寻找自己的兴趣点,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努力。同时,希望各行各业能更加深入合作、提升效率,共同为新药研发、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