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金晓峰教授做客上科大,畅谈让科学成为未来中国的文化基因

发布时间2018-11-03文章来源 学生事务处/书院作者责任编辑

2018年10月31日,复旦大学物理系谢希德讲座教授金晓峰做客我校“文明之光”系列讲座,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让科学成为未来中国的文化基因”的精彩报告。金教授不仅在凝聚态物理、材料等方面的研究颇深,对人文与科学的关系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讲座以经典回顾开篇,金教授引用鲁迅先生对科学的论断——“盖科学者,以其知识,历探自然现象之深微,久而得效”,他还提到,梁启超先生曾在《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及《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写道,国人并非缺乏科学知识,但缺乏的是科学精神。梁启超认为,中国文化正因为缺乏此种科学精神,故犯有“笼统、武断、虚伪、因袭、散失”的病疾。

这一古已有之的弊病真的能消除吗?金教授对此深有信心。他说,西方表述“文化”这一含义时,截取了“agriculture”中的“culture”,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世界里“文化”与“农业”息息相关,意指人们要像培植农作物一样培植人类的头脑。因此,与生物基因不同,文化基因可以在几代人的更替中发生本质性变化。他以古希腊文明的消亡和美国科技的崛起为例,有力地从正方面诠释了科学作为文化基因从无到有的过程。

金教授介绍了曾繁荣一时的古希腊文化与科学的关系。薛定谔曾说,科学是用“古希腊人的方式思考”。那古希腊人又是怎么思考的呢?根据古希腊的记载,他们通过月全食现象、观察星象知道地球是球体;他们通过日月同辉、日全食的自然现象测出了日地距离;他们甚至精确而巧妙地测出了地球的大小。简言之,他们用观测到的事实而不是神话来解释宇宙,通过大胆的思索和猜想探究万物本源,从而诞生了科学的思想源头。

针对我校理工科为主的特点,金教授还讲述了不少天体学规律的解释以及一些广为人知的物理原理发现过程的介绍,激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他从全新的角度带我们领略了那些在课堂上我们甚为熟悉的公式,剖析它们在被发现过程中科学家的心路历程,让同学们对科学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金教授指出,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和自然科学共同构成人类认知之翼的人文学科,探究其认知世界的方式与科学研究的共通之处,进而努力实现科学与人文间的借鉴与融合。他高度评价了薛定谔《生命是什么》一书,书中提出,自然科学与历史学、文学、哲学、地理学、艺术、建筑学等其它所有学问一样,目的都是为了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解答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始终困挠我们的大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科学与艺术相近而相通,米兰·昆德拉曾说:“发现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乃是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一部小说,若不发现一点在它当时还未知的存在,那它就是一部不道德的小说,知识是小说的唯一道德。”作为文学家,其对求知的欲望与科学家如出一辙。

金教授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演讲令师生们兴趣盎然、反响热烈。在提问环节,金教授热情作答,他表示,自己对当今的科研环境提升还充满期待,我们需要学习古希腊人的不仅是他们跨越式的思维方式,更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将“自己的主观”变成“他人的客观”。金教授在最后用“exciting”一词描绘科学,他希望广大的科研人员能在从事相关工作的时候得到乐趣,让我们努力追求的科学研究真正成为未来中国的文化基因。

金晓峰教授于1983年和1989年分别获得复旦大学理学学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物理系谢希德讲座教授。主要从事实验凝聚态物理方面的研究,包括表面与超薄膜磁性,低维体系中的自旋相关输运。在国际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并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曾在法国同步辐射中心、美国UC Berkeley、德国Max-Planck微结构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美国Utah大学和日本东北大学等多个单位工作过。目前担任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磁学专业委员会(C9)主任,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曾获中国物理学会“胡刚复物理奖”(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