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凡婷
■上海科技大学管弦乐团创始人
■在繁忙的课业之余,没有放弃自己多年的特长,并召集一批和她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同学,从无到有,打造了一个上科大的“音乐基地”
■在即将离开校园的日子,对上科大的滋养,对和音乐知己结伴而行的时光,她有太多话想说,每一次排练,每一次演出……都是带向下一站的珍贵行李
■感谢沈凡婷同学创办的这个社团,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上科大学子将美妙音符传递下去。让我们听听沈凡婷同学的毕业感言:
2017年11月FoGG
2015年,我来到了上科大,这时候的上科大还没有管弦乐团。从六年级到高三,整整七年都呆在浦东新区少年宫管弦乐团里。一年乐团生活的缺失,让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2016年11月,我与几位会演奏管弦乐器的同学交流后,上科大管弦乐团成立了。
2016年11月第一次排练(沈凡婷供图)
2016年12月FoCB
最初的乐团,只有六个人:有着戏剧般高考艺术特长生经历的黑管张起帆、经常莫名其妙出现又莫名其妙消失的黑管崔佳迪、能唱能跳能跆拳道的长笛张子澄、几年内都是唯一一个低音声部的大提琴张曦文、在一堆管乐中瑟瑟发抖的小提琴张星雅,还有我。在这三年里,越来越多的同学来到了管弦乐团,我们从6个人,变成了9个人,再变成了14人、25人。
2017年7月夏季音乐会(马宇豪供图)
每年都有新的乐器出现,我们逐渐有了可以代替圆号、巴松、各种铜管乐器的萨克斯,有了可以模仿大部分乐器的电钢琴,有了打击组、马林巴,甚至出现了双簧管和第二把大提琴,我们也逐渐从一个小团体变成了大家庭。
2017年7月夏季音乐会(马宇豪供图)
刚开始,我们并没有排练的教室。那时候学生中心还没有启用,学生公寓九号楼的琴房很小,我们只好在九号楼一楼书院的地方,进行了第一次排练。后来,我们排练的场地还有过九号楼的洗衣房和地下车库。人数增加后的正式排练在学生中心的画室开启,历经三楼的琴房、体育馆的舞蹈教室,甚至在创艺学院蜗居了幸福的一年,最后又回到了最初的地方。每年的暑学期,我们会举办夏季音乐会,今年又增加了一场春季音乐会,在三年内,乐团已经参加过大大小小近20场演出。
2017年11月帕多瓦日
在上科大创立并管理一个乐团,就如同经历了一次创业,任何事情都需要自己去学习。曾经默默无闻待在二提琴声部的我,在上科大“被迫”习惯了中音谱号和低音谱号的看谱方式,明白了不同调的黑管、中音萨克斯和高音萨克斯的看谱区别,学会了打谱、改谱,甚至尝试了好多次的扒谱,学会了指挥,练就了自己在和弦中听出错音的能力。
2017年11月一周年聚餐(沈凡婷供图)
2017年12月元旦晚会
2017年12月元旦晚会
每年的音乐会,宣传、排练、场地确认、采购等不同的任务会安排给不同的人。每当遇到什么问题,大家都会商量着去想办法解决。大家说,乐团现在就像一个公司,有人负责财务,有人负责排练,有人负责宣传,有人负责管理。每个人练好自己的声部,又各司其职且配合默契地负责乐团的各项事务。
2018年10月户外排练(成钊拍摄)
在上科大的生活是十分忙碌的,实验、作业、代码充斥了我们的学习生活;而乐团,则是一块被开辟出来的秘密花园。以前曾经有一位老师跟我们说:“你们平时学习是很忙的,但是我希望,你们来到乐团排练这件事,是一件可以让自己放松的事情,而不是一种负担。”
2018年10月户外排练(成钊拍摄)
上科大管弦乐团,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我们一起为乐团过生日、吃蛋糕,出去聚餐、唱歌,晚上排练完一起去买小炒、叫外卖,在集训了8个小时后互相开玩笑、打打闹闹,一起穿着正装、拿着乐器,浩浩荡荡地走向演出场所……渐渐地,我们成为了最亲密的伙伴与家人。
2018年10月户外排练(成钊拍摄)
有那么一群人,在学业的巨大压力下,愿意每周来参加排练,愿意把他们本可以做些其他事情的时间放在乐团里,还有什么比这个更美好的呢?在上科大的这几年,很高兴,乐团因我慢慢茁壮,而我,也因乐团变得更加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