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包括抗PD-1抗体、抗PD-L1抗体、抗CTLA-4抗体或它们的组合)为代表的免疫疗法是近期癌症治疗领域的革命性突破。常规癌症治疗方法(如放疗、化疗)对晚期已转移癌症往往束手无策,免疫治疗则可以对部分晚期已转移癌症发挥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然而,大多数癌症患者进行免疫治疗时并不会有临床反应,因而目前肿瘤免疫治疗领域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是寻找合适的生物标志物把对免疫治疗有临床反应的病人和无临床反应的病人区分开。
为了探究决定肿瘤免疫治疗临床反应的根本因素,生命学院刘雪松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假设: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是决定肿瘤对免疫治疗是否具有临床反应的关键因素,同时肿瘤的免疫原性可以分解为“肿瘤抗原性”和“抗原呈递能力”两个互相独立的因素。据此,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免疫治疗标志物:肿瘤免疫原性指数(tumor immunogenicity score,TIGS)。该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2019年11月27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eLife》在线发表。
本研究不仅提出了一种新的高效预测免疫治疗临床效果的标志物TIGS(TIGS=“肿瘤抗原性”ד抗原呈递能力”),同时提出一种新的思路用于改善病人对免疫治疗的临床效果,强化肿瘤细胞的抗原呈递能力,可能把原本对免疫治疗无临床反应的病人转化为对免疫治疗有临床反应的病人。
相较已知的肿瘤免疫治疗标志物如,PD-L1表达、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al burden, TMB)以及干扰素g基因表达模式等,TIGS表现出更为优异的免疫治疗临床效果预测能力(图1)。同时TIGS在预测不同类型肿瘤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客观反应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时,效果要优于已知的标志物,如TMB(图2)。这提示TIGS能够作为广谱的、非肿瘤类型依赖的免疫治疗效果预测标志物。
生命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王诗翔为论文第一作者,刘雪松为通讯作者。2018级博士研究生何早柯、2018级硕士研究生王轩和李慧敏参与了本项研究。上科大生命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上科大科研启动基金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49020。
图1:TIGS和其他标志物在预测肿瘤免疫治疗临床效果方面的比较
图2.:TIGS和其他标志物在预测不同类型肿瘤应对免疫治疗时客观反应率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