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说|唐怿珉:越过“思维的长城”

发布时间2020-06-30文章来源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作者责任编辑

怿珉

信息学院2016级本科生

学习成绩优异,获得多项校内外荣誉,并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

毕业后将前往微软上海工作

【所获荣誉】

2019 上海科技大学 优秀学生

2018 CSC-IBM 中国优秀学生奖学金

2018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东亚决赛) 铜奖

2018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北京赛区) 铜奖

2018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青岛赛区) 银奖

2017-2018 上海科技大学 优秀学生

2016-2017 上海科技大学 优秀奖学金

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个四年前的校园开放日,上科大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亲切且包容,尊重每一个个体。这种自由的感觉,让刚刚结束紧张的高中生活的我如沐春风。最终我选择来到了这里,开启了令人终生难忘的大学生活。

现在看来,我认为大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跳出局部极值点,越过“思维的长城”,从而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在大学,我第一次在击剑课上酣畅淋漓地挥洒汗水,自由自在,心无旁骛;第一次领略歌舞话剧的魅力,看着台下剧中人物的一举一动,这是一种普通摄影镜头有限视角下无法表达出的体验。第一次参加大学生程序竞赛,看着排名的数字不断变动,听着键盘的敲击声和通关后的欢呼声,紧张的氛围让人热血沸腾。而参观商飞、国家蛋白质中心、微小卫星中心等科研机构更是让我进一步走进那些曾经觉得不可及的高科技单位。之后我参加了学校与CMU的交流项目,置身到另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独立生活和学习两个半月,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感觉世界就在眼前,我们可以到达任何地方,地球是平的,我第一次有了这个感觉。

刚入学就听说上科大“无水课”,那时的自己还没有亲身经历所以心有一丝紧张,但真正去做的时候会发现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如果想要在课程内获得高分,平时成绩跟考试都至关重要。整个大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刚上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所有的课程对于我来说都是全新的,计算机编程课中,同学们积极地在问答论坛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为了争夺作业排行榜的榜首,有的同学甚至还专门开发脚本来监测作业更新情况,以期成为最早完成作业的人。在现代文学课上,我们需要写不同文体的文章。为了上好这门课,我通读了十几本经典作品,努力尝试从作品中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方式。而体育课,我则尝试了击剑,从击剑的礼仪开始到最重要的实战策略与技巧,老师的实战示范更让我大开眼界,很多交战的策略是初学者的我们从来没想过的。最后的击剑考试则是同学之间互相对抗,对抗中大家也是各显神通。

击剑课合影

除了丰富多样的课程,学校还有大量的活动可供学生们选择性的参加,精彩纷呈的学术讲座给我们提供一个与行业内知名的学者专家交流的平台;参观重大科研机构可以让我们开拓视野,进一步了解尖端科技前沿;担任国际性会议展会志愿者更是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行业大佬,并参与到国际性的学术讨论中。大一暑假我参加了陕西延安的社会实践活动,大二暑假我去各大企业进行产业实践。在大二的整个学年,我还加入了许多社团,每周六在八号楼的影映厅参加电影社的观影活动,不时地去听一听 Geekpie 举办的各种讲座和活动,和 ACM 社的同学一起举办校内程序设计竞赛、组织算法数据结构讲座,和漫研社的同学在聊天群里谈论最近的动漫,和同学一起去逛ChinaJoy等展会,参加戏剧社组织的观剧活动。我也积极参加了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信息安全比赛、大学生数学建模和开发马拉松等各种比赛。这些活动可以帮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所擅长的东西。

数字化太空课程参观天马望远镜

在延安进行社会实践

我在大三的上半学期参加了全国各地的七八场程序设计竞赛,而在我参加过的所有比赛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举办的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CPC)青岛赛区的竞赛。当时我们的排名比较靠后,但在这场比赛中的最后一小时,我们团队连续解出两题,排名迅速上涨,完成了从无缘奖牌到获得银牌的飞跃。参加比赛并不是因为这些比赛轻而易举,而是因为与其他优秀的同学竞争是一件挑战的事情,而从这些困难的事情中我们会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慢慢地变得更加优秀,也有了能力做更挑战的事情。

获得青岛赛区银奖

上科大也给我们提供了可以提前进实验室的宝贵机会,早在大二的时候我就去屠可伟老师的课题组初步体验了一下科研生活,在大三下学期到大四的大学生活中,我开始深度参与了一些科研项目。原本我以为科研就是不断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不断调整分析数据、最后发表论文,机械地重复这样一个过程,但在实际的工作中,我发现各种科研项目都十分有趣,而最让我兴奋的地方是寻找科研思路。我的毕业设计是在何旭明老师的指导下做图片风格迁移相关的科研项目,我查阅了大量的论文后发现有人用深度学习将人脸转换成动漫脸,但存在一些模型过大等不足。我决定在毕业设计中去完善这些不足,期望能够使这样一个有趣的功能运行在我们手机本地的照相机中。锁定了选题后我非常兴奋,因为我热爱动漫,而这个项目将虚拟动漫人物和现实中的我们连接在了一起,最后我的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除了尝试图像相关的项目,我在大三期间也尝试过其他方向的科研研究,在杨志策老师那里参与了人机交互相关的项目,也在师泽仁教授那里尝试过一些简单的机器人相关的工作, 同时我在大三暑假前往CMU,与那里的教授、博士生一起合作完成了一篇关于机械臂抓取物体的论文,发表在今年的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国际会议 (ICRA) 上。

在 CMU校园的大草坪上

然而生活并不是都是这样四平八稳的,在这四年大学生活中,我也曾有一段时间非常焦虑,焦虑于自己未来的出路在哪里,我未来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是升学还是就业。最后是一种“大不了……”的心态帮我走出了这种困境,想通了就会发现你的出路其实很广,而这些出路都会通向我们的最终目标——更好地成为自己。如果暂时没想好也没有关系,多为自己准备一些路,多尝试也会找到自己最适合的道路。

最后我选择毕业之后去微软上海工作,选择短暂离开了科研与竞赛,去探索更广阔的天空,试图走出自己的局部最优值,这就像邵子瑜老师在强化学习课上讲的“Exploration”(探索) 和“Exploitation”(利用),当探索到一定程度,获得最大的信息量之后,可以更好地利用已有信息来获得最优的收益。毕业不是永别,毕业只是上科大精神的延续,学校的理念、情怀和抱负已经深深的铭记在我的脑海中。只要这样一种自由而亲切的氛围、“立志、成才、报国、裕民”的理念一直存在于上科大每个人心中,即使几十年之后上科大的历史变得不再那么短暂,上科大也依旧是那所崭新的大学。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都将成为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