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绵恒校长亲授《能源科学与技术导论》第一课

发布时间2020-09-09文章来源 上海科技大学作者责任编辑

“我不是来作报告的,我是来上课的。” 在欢迎的掌声中,江绵恒校长走上讲台。   

这是9月8日下午,物质学院《能源科学与技术导论》课堂上出现的一幕。令同学们欣喜的是,这堂课的授课老师既特殊又熟悉,江绵恒校长作为第一堂课的授课老师站在了讲台上。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程伊始,江校长即开宗明义地提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科技创新的根本目标。

江校长首先从宏观角度出发,谈到能源对于宇宙、物质、生命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能源对于人类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同时也指出,传统化石能源给环境带来的威胁与日俱增。他通过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 世界各国的GDP曲线与二氧化碳排放曲线同步下降的例子,讲述了尾气排放与日常生产生活的联系;又以主要大型城市从疫情暴发到复工复产期间的污染指数变化为例,阐明了能源使用与环境污染同时存在的事实。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虽然能带来可观的经济增长,但是如影随形的气候问题、环境污染却无法忽视,因此,能源结构的升级与调整,能源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将成为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

随后,江校长从基础物理知识入手,从能量的定义、形式、分类和转化途径,进一步阐述了能源科学和技术的基本原理。同时,通过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对资源利用的回顾,世界各国资源种类和能源消费量的对比等,溯源归本地揭示了能源与环境问题的历史根源,面临现状以及未来可能。在此基础上,江校长也结合中国国情,引申到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自身经济发展内循环的大背景下,为合理利用能源做出的努力和仍然面临的严峻挑战。

精彩的课程引发了同学们思考。同学们积极踊跃提问讨论,一位同学问道:“能源结构的调整是重中之重,如果考虑中国社会从化石能源到清洁能源的过渡,需要多久的时间呢?” 江校长回答:“结构的调整,需要考虑需求变化、供给方案以及气候环境等问题,还有政府力度和社会共识。我们期待到2050年,中国能够做到能源自主,同时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在能源消费的占比能有大幅度提高。”

最后,江校长总结道,能源科技是一篇宏大的文章,关乎人类发展、国计民生。希望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引发大家对能源发展战略的思考,鼓励更多的同学投身能源科技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能源生态系统。

近300人的教室座无虚席,来自物质、信息、生命学院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坐在一起,认真聆听江校长带来的难忘一课。

早在2014年首届本科生开学典礼上,江校长就曾发表过关于“未来中国能源的科技创新”的讲话。江校长指出,中国特色的能源生态系统是一个需要几代人为之奋斗的宏伟蓝图,也是科技创新和创业的巨大舞台。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正是围绕能源、环境、材料等领域进行学科布局,秉承“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办学使命,旨在启发、教育和培养物质科学领域的创新人才,解决国家长远发展的核心科学问题。

课后,研究生姜闻涛感慨:“从这一节干货满满的课程中,我切实体会到由江校长领衔的教授团队对这门课程的精心设计和准备。江校长的谆谆教导深入人心,让我意识到能源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巨大机遇,为我研究生的科研和学习点明了方向,也为我们鼓足了干劲,充满斗志和热情,去迎接新学期的到来,攻克科研难题,攀登科学高峰。”

本科生沈嫣然也表示收获颇丰,“通过江校长的第一节课,我更全面具体的了解了世界能源的现状与挑战,也感受到材料学科所肩负的使命。相比于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交流课程,上科大的《能源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更具体也更贴合国情,是物质学院全体教授们心血的结晶。我非常庆幸能够在大学四年,听到这样一门‘集物质学院之大成’的课程。

《能源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总负责人,物质学院教授林柏霖谈道:“我们希望这门课兼顾科普和专业性。既能起到吸引年轻学生从事能源研究的作用,又能将每个章节单独拆分发展成一门专业课。《能源科学与技术导论》就像串珍珠一样将它们串联起来。对于已经有物理、化学基础的同学,《能源科学与技术导论》能够承前启后,结合个人兴趣、专业方向和能源领域的重大需求,培养出具有能源全局发展观和科技素养的学生。”

上海科技大学物质学院精心打造《能源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旨在把物理、化学、材料等基础课程的相关内容,有机融合在能源科学与技术这一框架内,从不同方面和层次理解能源科学与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树立符合国情的未来可持续发展能源科技观念,培养有志于从事能源科学与技术研究的拔尖创新人才。为筹备《能源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江校长组织多次会议研讨,定义课程内容框架,撰写课程讲义。来自物质学院、信息学院、创管学院、创艺学院近20位常任教授、特聘教授共同参与了课程建设。历经半年的时间,课程团队反复打磨课程讲义,力求将其打造成为一门“高精尖”的精品特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