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时逢中国共产党建立九十九周年,选修我校思政选修课“红色圣地-从开天辟地到上海解放”的同学们在任课老师徐光寿教授(上海市党史学会副会长)的带领下,踏入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追寻着先辈的脚步,一场红色岁月的学习之旅从这里启程。
徐光寿教授为同学们介绍与会代表
迈入会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刻有15位代表的巨大浮雕,代表们的神情被刻画得活灵活现。接着,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进入了一楼的展馆,这里主要陈列着与共产党建党早期各种准备工作相关的文物,比如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陈望道翻译的第一版《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等等。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迅速传播的体现,更反映着中国共产党得以建立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础。讲解员为众人详细地讲述了隐藏在这些老旧书籍背后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将那个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与早期共产党人们的奋斗历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同学们面前。
“整个参观过程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徐子钧同学说,“他翻译时太过入迷误将墨水当成红糖的趣事,让他的形象更加立体。作为一名像我们一样的青年人,他将翻译《共产党宣言》为最高目标,投身其中,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全身心投身于自己事业的奋斗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当代年轻人学习。”
讲解员详细介绍一大代表们的相关情况
登上二楼的台阶,紧随而来的是对中共一大与会代表们的个人介绍。参加这次重大会议的代表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八岁,正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青春年华。转过拐角,一座记录会议实况的雕塑吸引了众人的眼球,十三位代表围桌而坐,正激烈地讨论着大会议题,精湛的工艺将代表们指点江山的雄心展现得淋漓尽致。张思萌同学感慨道:“看到这座雕像着实令人热血沸腾。在那个翻江倒海的黑暗年代,这群心怀远大的年轻人正是在这样的小桌子前,商定下了中国百年辉煌奇迹的开端。”在这场旅途的最后,讲解员以习总书记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结语赠予大家,激励同学们刻苦学习,追循前辈们的脚步,锲而不舍、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结束了中共一大会址的参观,徐光寿教授又带领同学们沿着黄陂南路来到了复兴中路。复兴中路是孙中山先生旅日归来时在上海的暂住之处,而其路名亦是由孙中山先生确定的,以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意,足以见得孙中山先生内心振兴中华的鸿鹄之志。
徐光寿教授讲述复兴中路的历史与上海石库门的变迁史
此后,徐光寿教授向同学们讲解了上海石库门建筑的百年变迁。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经济飞速发展,上海正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建设,石库门也逐渐被林立的高楼所取代。如今石库门的周边,已经是商业繁华的闹市,昂扬商机蓬勃发展,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逐梦之人。
返程途中, 同学们纷纷表示意犹未尽。这次集体现场学习,目的是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特别是党的创建历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明确肩负的重大责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上海不仅是开天辟地大事变的发生地,更是传承百年的“建党精神”的萌发之地。时至今日,伟大的“建党精神”依旧是引领中华儿女走向复兴的指路明灯。而同样是风华正茂的我们,进入新时代,更应该牢记这份不灭的初心,将红色的精神传承下去,为中华之崛起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