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上海能为青年科研人员参与初创企业给予更多的支持,包括可以提供一些政府的天使基金扶持,或者是孵化平台的帮助等,将一些程序性的、更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人去做,对推动具备科研能力的青年人才将科研转化成实际对社会发展有益的成果会有很大的帮助。”
这是在刚刚闭幕的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研究员、生命学院常任副教授徐菲提出的建议。
让徐菲有感而发的正是长期困扰科技人才的痛点问题——“如何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中走出来”,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这需要打造一座成果转化之桥!
徐菲提出的建议正是上海科技大学正在全面推进的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成果转化支撑能力战略性重点任务之一。上科大自建立之初就把“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作为办学使命,一手抓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立志、成才、报国、裕民”使命感的创新创业拔尖人才;一手抓提升创新能力,努力成为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学校不断探索学科专业体系与创新链、人才链、孵化链和产业链的有效衔接,努力打通跨越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桥梁,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
建校七年来,上科大已累计申请中国专利、PCT国际专利558件,专利获得授权58件,累计专利许可合同额超17亿元,专利许可61件。根据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公布统计数据,学校2018年科技成果合同金额以8.32亿元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在向外部企业进行专利许可的同时,上科大还通过孵化师生创业企业来推动专利商业化,已衍生出13家科创企业,累计创业融资超过3亿元人民币。在信息科学领域,人工智能、光场技术等专利技术已应用在城市大脑、智慧城市、智慧公安等项目,商业化智能模糊测试技术已服务于相关行业和政企单位。在生命科学领域,学校衍生了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碱基编辑技术、蛋白降解小分子药物开发平台、人体细胞信号转导研究成果为基础的科技创业公司。此外,学校还积极向境外输出自主知识产权,近期完成的三项单克隆抗体专利许可,合同额715万美元。上科大正在深度参与到知识产权“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
上科大还努力营造创新创业生态,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依托,建立了涵盖校内教学科研机构、科技管理与技术转移职能部门、早期双创孵化器、转化平台,校外大科学装置、国家级科研机构、孵化器集群和产业园的生态系统。徐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特别提到,青年科研人才对于创新创业很有热情,上科大每年都会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了很多年轻教师、学生、科研人员参加。上海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大会自2018年创办以来,参赛项目和参赛师生数量增长4倍,累计专利许可合同额超过17亿元。2020年第三届创新创业大会更是吸引了80个项目同台竞技,签署技术合同金额2.6亿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获得信息行业竞赛教师组第一名的项目已经成功孵化为创业企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海科技大学将立足浦东,为推动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助力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培养从事科学发现、高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创业的拔尖人才,构建创新创业与实践的教育生态、科创产业的早期孵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