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代表张海在上海科技大学2022届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2022-06-28文章来源 综合办公室作者责任编辑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的博士毕业生张海,非常荣幸能够作为2022届毕业的研究生代表在此发言。首先要向即将奔赴下一段旅程的各位毕业生们表示最真诚的祝福。同时,请允许我代表2022届全体毕业研究生,向母校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培养我们成长的老师、家长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疫情以来无私奉献的工作者们表达由衷的赞美。

七年前,当我初次踏入上科大的校园时,满脸都是紧张与兴奋,同时也感受到了这所在建中的大学蓬勃的朝气。七年后的今天,当我回首过去,多了几分从容和自信,同时也充满了对未知挑战的压力,但我愿意怀抱这份压力,因为它提醒着我不要松懈,不断前行。

今年是不平静的一年,国际局势动荡加上全球疫情压力,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许多突发状况都一次次证明粮食安全这颗“定心丸”的重要性。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一粒经过培育的种子,能够经受多种恶劣环境的考验,尤其是愈发频繁的高温天气。

2013年的夏天,上海遭遇了十多天的极端高温,导致松江农场水稻结实率降低至10%,据预测,到2040年,高温天气将使全球粮食减产3040%,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的民生问题。

通过挖掘水稻抗热基因位点,能显著地提高水稻的高温抗性,但要准确地从水稻4万多个基因中找出抗热基因,一直是这个领域的一大挑战。光照强度,空气湿度,水稻萌发状态,甚至摆放的位置,都会对处理结果造成影响。每一次挑选,都是在前一次的基础上进行,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漏洞,都可能导致几年的努力白费,所以要不断重复、不断验证,这个过程,没有任何捷径。

4年多的时间,我筛选了2万多株水稻、进行了一百多次处理。每一次,都如临大敌,因为这关系到上半年的结果是否准确。我依然记得2018年的夏天,当我确定了最近的基因范围时,激动的一夜没睡着。那一刻,我知道这些年的坚持和努力总算没白费。

但科研总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又会迎来更棘手的一个问题。在随后的3年时间里,我尝试了各种方法对这个基因的功能进行解析,甚至有近一年的时间,工作毫无进展,让我一度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方向。但我很庆幸,这些年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鼓励和帮助。也很感激,自己在最艰难的时候没有选择放弃。

这个基因位点,能在极端高温下为水稻带来2.5倍以上的增产效果,在多种作物品种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应对未来高温导致的粮食减产问题上,也将贡献它的力量。

这项近七年的工作终于在我毕业之际,被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在文章正式刊登的617日,以我的家乡福建命名的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福建舰正式下水。我很幸运,见证了这历史性的一刻。

习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我们要像袁隆平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般,践行“十年磨一剑,守初心,更须沉下心”的钻研精神,让种业科技更自立自强。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我们,要生产自己的大米,也要设计自己的航空母舰。未来,分散于世界各地的上科大学子也将用百折不挠的毅力、勇气和信念,为祖国锻造着属于各自领域的舰艇,终有一天,一艘艘舰艇也将乘风破浪。

今天,我们就要毕业了,在新的道路上,我们都将继续书写“报国裕民”的篇章,

最后,衷心祝愿每位同学前程似锦,恩师幸福安康,母校桃李满天下。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