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下午,我接到曹路镇组织部电话通知,要求当晚到曹路镇新星村报到,支援当地的防疫工作,就这样开始了为期43天驻村志愿服务工作。”
上海科技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主管姜涛在抗疫期间主动报名学校下沉支援志愿者,作为学校唯一一位进村支援抗疫一线的“下沉干部”,对于自己进驻浦东新区曹路镇新星村的过程,姜涛依然记忆犹新。
“我们这里条件艰苦,你要做好心理准备。”这是新星村村委书记黄瑞强对姜涛说的第一句话。新星村地处浦东新区曹路镇最南端,行政面积1.1平方公里,耕田面积760亩,登记人口3000余人。虽然3月下旬全村已开展封控管理,但村内疫情形势依然比较严峻,直到4月中上旬仍有阳性病例出现。
受上级组织部门调配,姜涛等5名志愿者在村里疫情形势最吃紧的关头“进驻”支援,直到5月29日“战疫”胜利,全村解封。
姜涛在村里的工作,主要是配合核酸检测、实施村内防疫措施,开展防疫要求传达、疫情防控数据排摸、防疫物资流转及发放等,每一桩每一件都涉及到家家户户数以千人。
“核算检测有人不配合怎么办”“防疫措施实施起来有困难怎么办”“数据排摸怎样才能又快又准确”“物资有限但又需要尽可能使村民都有获得感要怎么解”……这些问题时时在村干部和志愿者的脑中盘旋,还经常有一些突发情况需要靠前支援、靠前解决,这对身心都是不小的挑战。面对困难与挑战,姜涛没有退缩,他始终对坚守新星村、对共事的抗疫组织有着坚定的信心。“与我们共事的黄书记等村干部从3月封村以后就没回过家,他们苦中作乐的精神感染了我。”姜涛说。
“核酸检测毫无疑问是整个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一项需要群策群力、多方配合的复杂工程。”姜涛上岗不久就发现村民在核酸检测中存在不规范排队、不及时提供核酸码、不配合工作人员安排等情况。在他的建议下,同事们连夜在检测点地面上粘贴引导标识,录制提示音频。仅用一天时间,排队秩序就大为改善,扫码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最有挑战的是确诊病例转运工作。“我们要电话联系确诊病例,并根据转运资源到位情况,通知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对确诊病例的转运工作。”姜涛回忆,“例如,转运前应该做哪些准备,家里两个小孩,一个确诊,另一个如何安排,老幼病例如何照顾等等,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都需要考虑和协调。”
天气越来越热,长时间的封闭也让村民们对防疫管理产生了不少质疑,有的时候难免有些摩擦。和其他村干部一样,在维持秩序的过程中被质疑,在尽力分配好物资的情况下依然被指责……姜涛没有抱怨,反而把村民们的担忧尽力想在前面,把破解的办法落实在工作中。在新星村的每一天都是忙碌的。除了核酸检测、转运病例、分发物资,姜涛还配合实施村内防疫措施,巡视全村外围情况,检查周边物理封控设施的损坏情况,对阳性病例居住地楼宇实行物理隔离,同时做好宣传及安抚工作,将疫情对村民们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回忆工作细节时,姜涛显得有点兴奋,熟悉的内容他如数家珍。在新星村的那段时间,他们与村民同吃同住同抗疫,从不被理解到全村不舍。姜涛说,这其中有太多的“战地”故事和友谊值得珍藏。为了记录下他们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他边学边做,利用抗疫间歇,采编剪辑了一部短视频,当时的亲历者们说,“看了你的视频,眼眶有点湿润”。
对于这次在抗疫一线的志愿服务经历,姜涛有很多收获,不仅对基层工作的流程和环节有了全程的体验和了解,更加磨炼了心性,锻炼了抗压能力。“基层防疫工作确实不易,无数的基层工作者和志愿者为此不懈奋斗,作为他们中的一员,我感到无比自豪。”姜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