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戚炜教授与和径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新型胚胎外胚层发育蛋白(EED)抑制剂新药HJM-353先后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中心的临床试验许可,拟在晚期血液肿瘤和实体瘤患者中开展I期临床试验。这是自2019年上海科技大学与和径医药启动成果转化战略合作以来的重大里程碑,也是上科大科研成果转化项目首次同时获得中国和美国的临床许可。
多梳抑制性复合体2(PRC2)是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复合体,包括EZH2(或EZH1)、EED和SUZ12三个核心亚基。研究表明,PRC2的失调与血液系统及实体肿瘤的发生、进展及不良预后相关。EZH2在多种癌症中存在过表达或者功能获得性突变,而EZH2抑制剂在癌症治疗方面的作用已在临床上得到验证。但是EZH2二次突变引起的获得性耐药问题,会限制此类抑制剂在临床中的应用。EED可以变构调节EZH2的活性,同时对稳定PRC2复合物的结构起重要作用。EED抑制剂与EZH2抑制剂作用相当,且完全不受EZH2耐药突变的影响,还可以同时抑制EZH1的活性,从而提供了一种具有更持久疗效的靶向治疗的可能性。
戚炜教授及科研团队对PRC2在肿瘤和其他疾病中的功能和机理进行了长期研究,于2019年开始与和径医药密切合作,各展所长,共同开发了靶向PRC2的EED抑制剂HJM-353。HJM-353具有口服活性、新型强效、高选择性等特点,可通过阻断三甲基化的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H3K27me3)与EED的结合,破坏H3K27me3-EED-EZH2的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对PRC2整体活性的抑制。HJM-353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在多种属动物中具有很好的生物利用度,且安全窗口较大。临床前研究表明HJM-353在多种肿瘤细胞和动物模型中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活性,并且对他泽司他的耐药株同样有效。
2018年2月,上海科技大学与和径医药签署了第一份战略合作,开启新药转化之旅。同年3月,和径医药正式搬入上海科技大学校园内,与免疫化学研究所、iHuman研究所在同一座建筑内,同时也毗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由此双方的深度合作拉开序幕。经过数年的密切合作,基于从上海科技大学引进的项目,和径医药搭建了丰富的产品管线。对于HJM-353获得中美两国药品监督管理的临床试验许可,合作双方均表示,希望顺利启动临床试验,加快新药研发进程,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手段。
戚炜,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8年加入上海科技大学。她在诺华生物医学研究中心有10年的药物研发工作经历,曾成功带领2个小分子药物进入IND申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