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艺学院武颖娜组设计合成3D打印高性能磁流变弹性体

发布时间2024-06-07文章来源 创意与艺术学院作者武颖娜课题组责任编辑刘玥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智造系统工程中心武颖娜课题组在《今日材料物理学》Materials Today Physics)期刊上发表了题为“Fabrication and property research of a new 3D-printable magnetorheological elastomer (MRE)”的研究论文。针对磁流变弹性体(Magnetorheological Elastomer, MRE)作为智能阻尼、磁控吸波材料的应用前景,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可打印MRE(Printable MRE, p-MRE)材料,并首次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出了磁流变性能优异的p-MRE样品。

MRE具有优异的磁场可控性能,可实现振动控制、吸波降噪、触觉传感等功能,但受到传统模具成型工艺的限制,难以制备复杂的结构和形状,限制了诸多复杂场景下的应用。随着无模具成型的3D打印技术迅速发展,为制备复杂结构的MRE提供了可能。p-MRE原材料的设计与合成、3D打印工艺的开发以及磁流变性能的调控,是制备复杂结构MRE零件的难点和挑战。武颖娜课题组设计了一种基于热塑性聚氨酯(TPU)和羰基铁粉(CIP)成分的p-MRE,在实验室首次研发合成了具有优异打印性能的p-MRE颗粒料,并基于优化的熔融沉积成型打印策略系统研究了打印路径对p-MRE样品的MR性能影响规律,发现并利用环状微回路的类磁滞效应解释了环形打印路径可以增强p-MRE整体类磁滞效应从而有效提高MR性能的现象。研究结果表明,70 wt.% CIP含量的p-MRE具有良好的弹性变形性能及FDM打印质量;环形打印路径有助于形成CIP环形微回路,进而增强类磁滞效应,并影响综合MR效应,测试结果显示其最大绝对MR效应为4.2MPa,最大相对MR效应为620%。本研究制备的p-MRE综合磁流变性能超过其他已报导的p-MRE,达到传统模压MRE的优异性能。和传统MRE相比,p-MRE具有结构形状打印可控、性能设计灵活可调等优势,应用前景更为广泛。

本研究首次验证了3D打印路径调控磁流变弹性体性能的可行性,课题组将借助人工智能的算法实现打印工艺可控,制备具有复杂结构的p-MRE零件,持续探索p-MRE零件在智能汽车、航空、深海、医疗器械等领域技术转化和应用和的可能性。上海科技大学是该成果的第一完成单位,智造系统工程中心的2021级硕士研究生彭泽州为第一作者,武颖娜研究员和徐惠宇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tphys.2024.101467 

 

1. p-MRE颗粒的混炼合成工艺路线


2. 分别采用线性路径 (a)和环形路径(b)打印的p-MRE样品的磁流变性能曲线


3. 不同MRE的综合MR性能比较


4.(a)磁场强度与CIP颗粒填充形式、填充密度关系的解释;b, c)在低剪切振幅下观察到的剪切模量-磁场曲线顶部坍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