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于2019年6月成立,旨在成为一个与学校整体发展定位相一致的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教学研究单位,建成上科大文科教学与科研的平台基地。人文院侧重跨学科、跨国别、贯穿古今中外的综合研究,近期取得多项学术进展。
哲学、科学哲学领域
张汝伦专著《<中庸>研究》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推荐书目
近日,2023-202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名单公布。人文院院长张汝伦教授专著《<中庸>研究》入选推荐书目名单,将由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彭蓓与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译为德文,并通过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在海外出版。该书是张汝伦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2023年5月出版以来广受学界关注与好评。作者力图从经典文本的解释中探讨中国哲学的特质和可能。在解构和颠覆由现代性思维传统造成的种种成见之后,它将打开新的哲学视域与前景。《<中庸>研究》出版不久即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推荐书目,体现了学界对其学术价值的高度肯定。
聂保平出版专著《庄子:文明的诊疗师》
8月,副教授聂保平专著《庄子:文明的诊疗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该书是聂保平教授在上科大讲授“经典导读”课程“《庄子》的世界”的成果,是他与传统经典“对话”多年的积累,也是作者探索以现代汉语讲述传统经典的“出意”尝试。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认为庄子不是一个逃离者,不是退隐者,他是一位文明探测者,一位社会规察家,一位人性体察者。《庄子》是一部“邀请” “照亮” “审视”其读者的斑斓之书。 庄子式的全景观照,挖掘了常人所痛却不知何以痛的人间真实,他温良地“邀请” 读者进入他的故事,体会他的“意”,追寻原初,发现自己的 “性命之情”......
Robert Prentner探索将现代数学工具应用于意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
8月5日,助理教授Robert Prentner在国际期刊《综合》(Synthese)上发表论文,讨论了将范畴理论应用于意识研究的潜力,回顾了近期关于意识神经科学的相关建议,并以意识的综合信息理论为例来说明相关项目案例。论文重点探讨了一些与范畴有关的技术基础,特别是函子(functor)的概念。作者指出需要更好地发展意识的分类表征,特别是它的现象学结构。还强调了(现象)经验的首要地位,因为仅仅通过研究物理意义上的大脑是无法更好地理解意识的。作者提出,分类处理可应用于神经科学领域以外的领域,例如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等。
论文题目:Category theory in consciousness science: going beyond the correlational project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7/s11229-024-04718-5
邹亚文探索超人类主义研究新视角
8月28日,助理教授邹亚文在欧洲医学和医疗保健哲学学会官方期刊《医疗保健和哲学》(Medicine, Health Care and Philosophy)发表研究论文,从超人类主义(Transhumanism)视角探讨了基因增强,并提出“Transhuman evolution”这一概念。超人类主义是一种倡导通过使用基因增强等技术来提高人类能力的思潮。论文梳理了超人类主义的定义、历史和发展,比较了生物保守主义、生物自由主义和超人类主义对于基因增强的不同观点。作者考察了现有超人类主义的局限性及受到的质疑,提出“Transhuman evolution(超人类进化,指进行中的人类向后人类持续进化)”概念。它将科技置于进化生物学框架,有助于超人类主义研究和进化生物学领域的相互借鉴和跨学科探索。在基因增强等新技术对达尔文主义和拉马克主义带来挑战的背景下,这一新的综合性框架能够适应技术的进步,引发对传统进化理念的新思考,丰富对于进化的认识和理解。
论文题目:Genetic enhanc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humanism: exploring a new paradigm of transhuman evolution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7/s11019-024-10224-9
历史学领域
王路曼获批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近日,副教授王路曼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清朝嘉道财政与社会》正式获得立项。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主要资助代表中国学术水准、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学术前沿的学术精品,以外文形式在国外权威出版机构出版并进入国外主流发行传播渠道,旨在发挥国家社科基金的示范引导作用,深化中外学术交流和对话,进一步扩大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该课题旨在将清华大学倪玉平教授关于清朝嘉道时期财政制度及其积弊改革的开创性研究成果介绍给英语学术界。英语译著将通过商务印书馆与Palgrave Macmillan(斯普林格旗下出版社)增强海外推广传播。翻译团队由来自上海及美国的专家学者组成,确保翻译工作的专业性和学术性。
刘海威从全球史的角度探讨十三世纪信息在欧亚大陆传播与流变的机制
9月,助理教授刘海威在国际学术期刊《世界历史杂志》(Journal of World History)上发表论文,对分别保存于《马可波罗游记》和中国文献中的两个相似但不同的预言进行了比较,探讨了蒙古时期(十三世纪)欧亚大陆信息流通和保存的机制。 论文指出,马可波罗书中的预言与十三世纪欧洲人对蒙古人的想象相契合,而中国文献中的预言则符合当时中国人对蒙古人的理解。在蒙古时期,与文本作者的知识储备和目标读者的理解相契合的历史信息更有可能被保存在书面文本中。论文对历史信息在十三世纪欧亚大陆的流传及变异的过程进行了探讨,对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等重大问题也做出了基于文本的分析回应。
论文题目:Hundred Eyes or Hundred Wild Geese: An Examination of How Historical Sources were Made in Marco Polo's Time
论文链接:https://muse.jhu.edu/pub/5/article/93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