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榜样 | 2024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王景熠:朝碧海而暮苍梧

发布时间2025-02-14文章来源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作者责任编辑管舜瑛


 

个人简介:王景熠   2022级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研究生

导师:陈佰乐

科研成果:发表论文6篇,其中3篇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等国际期刊上,并有两项中国发明专利申请获得受理。积极投身科研竞赛,在2024年全国光学与光学工程博士生学术联赛中经过层层闯关,分别斩获上海赛区二等奖、全国百强一等奖和全国总决赛优秀奖。


采访/问答:

1. 能否介绍一下你当前的研究方向?
      我的研究方向是微型光谱仪,一言以蔽之就是把光谱仪做小,到几十微米这么小。我们通过创新设计光电探测器的结构,让一个光电探测器成为一个最小的光谱仪单元,并且可以集成起来在各种波段做便携式高光谱成像等应用。近期华为发布的Mate70系列手机搭载的红枫光谱镜头,便是微型光谱仪在可见光波段的应用范例。


2. 你觉得目前的博士生生活和之前预想的一样吗?
      感觉和预想的有点差别但不多。跟预想中一样每天都很忙。读博之前以为读博的日常是实验结果总不理想来来回回找原因,结果大多数实验还算顺利,反倒是跟审稿人的“斗争”旷日持久,大概有一年的时间,难免担心会被抢发。


3. 在科研过程中有遇到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因为我研究的是一个组内没有积累的新方向,器件结构设计也不确定能不能达到要求,表征实验从设计、操作到数据分析都要从头摸索。我觉得克服这个困难主要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来推进度。克服科研困难大道至简,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不知道怎么做了就去查文献里的方法,查不到的可以发邮件跟作者交流交流。遇到需要的技能不会就打开网络查一查快速学习上手。还有一点就是别人的论文可以参考但不必奉为圭臬,最好结合现有条件灵活的解决问题。


4. 在科研上取得了不少成绩,你认为在科研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品质和素质,有没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可以和大家分享?
      我认为最重要的品质是心态开放,尤其是在交流和合作方面。科研活动的基础就是技术的交流,多跟同行交流才能掌握最新研究动向,同时还要有开放的心态主动地了解其他不熟悉的领域,兴许能有所启发带来新的想法。科研合作上也要心态开放,特别是对于涉及面很广的交叉项目,一个人包办所有工作基本是不可能的,有需要就邀人合作是最高效的解决问题。


5. 看到你积极参加科研竞赛,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你觉得竞赛对你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很多同学会反映不知如何平衡竞赛和科研,你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我觉得竞赛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人和信息。科研过程中我会更多关注小同行的工作,而在竞赛过程中我跟高水平的对手竞技开阔了对大同行的研究内容的认知深度和广度。选手赛后也会有很多交流,让我能看到相同阶段的同学都在如何规划自身发展,也结交了很多同领域的朋友。

关于如何平衡竞赛与科研,我的经验是:竞赛内容与科研内容的相关性至关重要。我参加了全国光学与光学工程博士生学术联赛,我的研究方向和竞赛的内容具备比较强的关联性。我的建议是如果竞赛内容与自身科研紧密相关,那么平衡二者关系会更加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