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学遇见艺术:以打击乐解锁艺术与想象的量子纠缠

发布时间2025-04-25文章来源 书院作者徐朦责任编辑管舜瑛

四月仲春,春风拂面。418日晚,上海爱乐乐团“薛定谔的永动机”的打击乐专场音乐会在上海科技大学会议中心震撼上演。这场由上海爱乐乐团倾力呈现,上道书院、科道书院及大道书院联合主办的艺术盛宴,以科学与音乐的跨界对话为切入点,为在座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兼具理性思考与感性冲击的视听狂欢。



一场打破程式的音乐实验

来自上海爱乐乐团的演奏家们先后演绎了约万·日夫科维奇、马克·格伦特沃斯、伊美诺·赛尚内、唐一啸等音乐家的作品。无论是独奏还是重奏,每种乐器都以其独特的音色,为聆听者描绘出不同的音乐画卷,邂逅不同样的美景。《乌诺三重奏》中,大鼓的激昂,宛如篝火在夜空中腾跃,汹涌起波涛的浪,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吉尔伯特蓝调》马林巴琴声的清脆,如同破碎的梦,又似一封叮咛归途的宇宙来信,带有神秘与哀愁;《露莎》的邦戈鼓,轻快而灵动,仿佛沙滩上的贝壳,在阳光下被层层叠浪轻轻洗涤,散发着温暖与惬意。无论何种乐器组合,每一次精准的敲击,都是自然力量的滋长与迸发,共同合唱一支只属于生命的赞歌,让每一个音符都充满力量与温度,使这场音乐会成为一次难忘的音乐之旅。



观众互动

音乐家们带来了一段别出心裁的小创作——苹果手机经典来电铃声“Marimba”的变奏。熟悉的旋律在音乐家们的手中焕发出全新的活力,马林巴琴的清脆音色与各种乐器的巧妙搭配,让这段简单的铃声变得灵动而富有层次,瞬间点燃了现场的气氛,观众们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接着,互动环节开启。“猜乐器”游戏中,音乐家们依次演奏出不同乐器的独特音色,观众们凝神倾听,积极举手抢答。“猜歌曲”环节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熟悉的旋律响起,观众们瞬间被带入回忆的海洋,争先恐后猜测歌曲名称,现场欢声笑语不断。中场的互动,不仅拉近了音乐家与观众的距离,更让音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流淌,成为这场音乐会中难忘的温暖篇章。





肢体与节奏的即兴对话

下半场,演奏家又以极具创意的形式的形式,为观众带来了伊凡·特雷韦诺、蒂埃里··伊梅、皮埃尔·乔德洛斯基等音乐家的现代作品。在《三张桌子的手上舞曲》中,演奏家们仅凭双手在桌面上的敲打与滑动,便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节奏与旋律。这种表演形式将平凡生活中的简单动作转化为极具感染力的音乐语言,让观众深刻感受到节奏之美,生动诠释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理念;而《IT》的表演更是将艺术与科技完美融合。音乐家戴着银色面具,扮演来自未来的追求艺术的机器人。他通过击打身体的不同部位,发出各种打击乐音,最终由舞蹈的形式呈现了丰富的打击乐片段。





音乐会的终章,是一首由孩子和音乐家携手奏响的乐曲。当那欢快的旋律在舞台上流淌,孩童们稚嫩而灵动的音符与演奏家们精湛的技艺交织在一起,现场瞬间被温暖的氛围所包围。艺术,正是这样一种能量的传递,跨越年龄与经验的界限,将不同的心灵紧紧相连。



鼓点如同音乐的心跳,在人的力量的显化下生生不息,正如永动机的齿轮持续转动;打击乐在古典与现代的碰撞中,音乐元素和表现形式在观众的聆听过程中不断展开和变化。期待未来,音乐继续在师生心中奏响,以此次演出为契机,传递更多来自音乐的生命力量。



舞台的灯光渐渐熄灭,但音乐带来的节奏之梦就此点亮。作为一所充满活力的创新型高校,上海科技大学始终将文化育人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维度。近年来,学校通过邀请专业艺术团队演出、支持艺术社团等形式,持续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让科学和艺术的碰撞持续滋养复合型人才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