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艺学院邹悦课题组在创意设计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提出“关系性设计”新方法

发布时间2025-10-21文章来源 创意与艺术学院作者责任编辑刘玥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邹悦课题组在设计学领域重要学术会议北欧设计研究会议(Nordic Design Research Conference)上发表了题为“An adventure with AI: A Relational Techno-life Design Approach”的研究论文,创新性提出“关系性技术生命设计(Relational Techno-life Design)”理论框架,为人与AI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设计范式与实践路径。该论文是本次会议中唯一获收录的中国研究单位成果。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日益融入日常生活与个体身份建构过程,现有AI系统设计多聚焦功能实现与效率优化,而忽视了AI对人类情感体验、社会联结及可持续未来的深层影响。因此,如何在智能设计中引入生命视角,推动人机关系实现动态平衡与意义共创,已成为该领域的关键挑战。

针对上述挑战,邹悦课题组基于关系性设计哲学,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在个体生命叙事以及社会、生态多维关系中的角色,提出“关系性技术生命设计”框架——一种融合关系性体验、知识共享与人机共生理念的设计新方法,旨在将人工智能重新定义为社会物质网络和广泛生态系统中的共同构成主体。该框架强调在设计过程中重视人类与AI之间的情感连接、知识分享与文化意义的协同生成,推动AI从“工具”角色向“生命体”伙伴转变。

 

1:关系技术生命设计框架


2:LO 智能体的功能原型

 

通过实验室原型创作与商业设计案例的深入分析,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在“技术生命”概念引导下,设计如何促进人类、非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共生关系。该框架展现出AI在调解生态韧性、支持文化实践与推动伦理协同进化方面的潜力,并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等级制度与二元论思维提出了理论批判。研究倡导以感官互动与适应性共存为核心的非二元论设计视角,为关系型设计理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该研究为人工智能设计从功能导向转向关系建构与生命整合提供了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为构建更具包容性、伦理意识与生态敏感度的人机融合社会提供了参考。 

 

3:AquaGuardian智能体的推测场景

(图片由作者使用Midjourney 创建)

 

创意与艺术学院邹悦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工业设计专业2021级本科生陆沈欢与2022级本科生张伊乐分列第二、三作者。北欧设计研究会议作为设计学领域的重要国际会议,与国际设计研究学会年会隔年举办,所有录用论文均会被收录于国际设计学会数据库。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21606/nordes.20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