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由上海科技大学与上海临床研究中心共同主办,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系列活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专题论坛”在上科大会议中心举行。本次论坛聚焦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策源与人才培养,汇聚学术界、产业界及投资界专家,围绕生物医药创新全链条与人才培育展开深入交流,共话未来机遇与挑战。
青年力量:创新活力激发产业潜能
青年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来自上海科技大学两位学生的分享,让与会者真切感受到未来正掌握在这样一群敢想敢干的年轻人手中。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23级本科生王天颐分享了带领MakeSense团队参加SensUs 2025国际生物传感器设计大赛并斩获检测精度奖世界冠军的经历。他强调了快速迭代与工程化思维在科创中的重要性,“科创就是做一件很酷的事情,我们希望做一些新的东西。”王天颐表示,团队目前正锁定帕金森病,希望用传感器的方式改变帕金森的诊疗方案,相关技术正在开发中。

作为上科大培养的“学术+创业者”,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毕业生、寰渺科技创始人张家恺则展示了如何将前沿AI技术赋能蛋白质动态结构解析。从宏观世界的三维重建到聚焦蛋白质、跨入生物医药领域,他的创业经历是科研成果的自然延伸,也是上科大通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开展人才培养的生动体现。

教授创新: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实践
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活水,而将科学家的前沿成果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应用,则能展现更强大的造福于民的力量。上科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彭畅教授分享了在柔性可穿戴超声仪器方面研究成果,该技术轻薄便携,可贴合皮肤,在血压、血流监测及神经调控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上科大免疫化学研究所、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刘佳教授以其创立若弋生物的历程为案例,探讨了他对生物医药转化“死亡之谷”的理解。生物医药的内在属性是“成本高、周期长”,而非“高风险、高回报”,他建议科学家作为创始人要注重风险控制、遵循科学逻辑。

生态共建:产学研协同激发创新活力
生物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产学研协同的创新生态。辉瑞中国研发外部合作战略及开放创新中心负责人龚瑛分享了辉瑞的实践经验,通过技术赋能、人才培训、资源对接,辉瑞已与多家机构合作提高创新药临床研究生态环境。她期待通过合作带来突破性创新,推动产品更快惠及患者。

和径医药临床前开发副总裁耿娅则从企业研发视角,分享了快速推进小分子创新药物临床前开发的实战经验,提出通过终点倒推、分层评价等策略优化研发流程,为产业界提供了可借鉴的研发范式。

临床研究作为生物医药新技术研发的关键环节,离不开医院的参与。上海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朱畴文详细介绍了研究型医院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上海临床中心将作为一个开放平台,积极寻求与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深度合作,希望打通基础科研与临床研究的壁垒,对标全球标准,为创新成果的临床验证提供关键支撑。

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需要打破学科壁垒,鼓励青年才俊勇闯“无人区”;需要以科学逻辑为帆,以工程化思维为桨,将深奥的理论转化为守护健康的坚实盾牌;更需要构建开放、协同、共生的创新生态,让每一个创新细胞都能自由生长。作为一所研究型创新型高校,上海科技大学将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思想,发挥学科交叉和科教融合优势,携手各界合作伙伴,为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