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
    • 学校概况
    • 活动
    • 公告
    • 科研进展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校务委员会
    • 校领导
    • 机构设置
    • 大事记
    • 影像报刊
    • 联系我们
  • 院所设置
    •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创业与管理学院
    • 创意与艺术学院
    • 人文科学研究院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免疫化学研究所
    • iHuman研究所
    • 数学科学研究所
    • 材料器件中心
    • 大科学中心
    • SHINE项目
    • 2060研究院
    •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
    • 终极能源中心
  • 师资队伍
  • 书院生活
  • 教学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成果转化
  • 国际合作
  • 党群园地
  • En
    • 中文
  • 招聘
  • 招生
  • 就业
  • 招标
  • 邮件
  • Egate
  • 校历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IT服务
  • 联系我们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再登Nature!上科大iHuman研究团队解析“趋化因子受体复合物”三维结构,助力抗癌药物研发
    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在人体趋化因子系统信号转导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破解了趋化因子受体CXCR2 (CXC chemokine receptor 2)与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IL8 (Interleukin 8)及下游信号转导分子G蛋白三元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同时还解析了CXCR2与潜在癌症治疗药物分子复合物的晶体结构。该项研究首次揭示内源性蛋白配体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新机制,为精准的新型抗癌药物设计开启新篇章。该成果以“Structure basis of CXC chemokine receptor 2 activation and signaling”为题,于北京时间7月1日23点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15级研究生刘凯雯, iHuman研究所执行所长、生命学院教授刘志杰及iHuman研究所独立PI华甜研究员是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上科大是第一完成单位。值得一提的是,刘志杰课题组长期聚焦GPCR的调控机制,系统性研究与重大疾病相关GPCR的结...
    2020-07-02
  • 生命学院刘艳芬课题组发现线性泛素化修饰调控细胞自噬起始的新机制
    6月26日 ,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utophagy(《自噬》)在线发表了生命学院刘艳芬课题组关于调控细胞自噬起始的最新研究成果“LUBAC and OTULIN regulate autophagy initiation and maturation by mediating the linear ubiquitination and the stabilization of ATG13”(LUBAC和OTULIN通过线性泛素化修饰和稳定自噬蛋白ATG13调控细胞自噬起始)。自噬是一种高度保守的细胞降解途径,广泛参与细胞代谢、生存和宿主防御。在饥饿或缺氧等应激压力环境下,细胞形成双层膜结构的自噬体,以包裹受损的细胞器、蛋白聚集体或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等。成熟的自噬体通过与溶酶体融合,降解其包裹的内容物,维持内环境稳态。自噬底物的识别,自噬体形成的起始、延伸和成熟阶段,以及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的过程都受到严格的调控。ULK1复合物(由ULK1、ATG13、RB1CC1/FIP200和ATG101组成)是调控自噬起始的关键复合物。尽管自噬过程得到广泛研究,但是自噬的起始和成熟是如何被...
    2020-07-01
  • 生命学院刘如娟课题组揭示智力障碍相关基因ftsj1调控密码子偏好性翻译
    6月19日,国际学术期刊EMBO Reports在线发表了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刘如娟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王恩多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Intellectual disability-associated gene ftsj1 is responsible for 2'-O-methylation of specific tRNAs” (智力障碍相关基因ftsj1负责部分tRNA的核糖2'-O-甲基化修饰)。tRNA修饰为生物体蛋白质合成所必需,同时精确调控tRNA的非经典功能。tRNA修饰缺陷可导致多种人类疾病,尤其是神经系统疾病。截至目前,已经发现有10种tRNA上的修饰异常导致神经系统疾病,如智力障碍、小头症和癫痫等,提示tRNA修饰在神经发育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其中,潜在的人tRNA修饰酶FTSJ1的基因突变可导致智力障碍,病人细胞中tRNAPhe 缺失第32位和34位的2'-O-甲基化(Nm)以及37位过氧怀丁苷(o2yW)修饰。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在体外重构了人FTSJ1的甲...
    2020-06-19
  • 信息学院在国际权威期刊TPAMI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我校信息学院智能视觉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Neural Opacity Point Cloud”在人工智能领域顶级学术刊物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简称IEEE TPAMI)发表。IEEE TPAMI是目前计算机类别中影响因子最高(影响因子17.730)的期刊之一,主要收录人工智能、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及机器学习领域的原创性科研成果。 神经网络渲染器可以实现新颖视角下复杂场景图像的渲染,是深度学习在图形学领域的全新应用,能大幅度地提高渲染的质量和速度,也是未来渲染技术的发展方向。在该文中,信息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岑和博士研究生吴旻烨提出了一种神经网络半透明点云(NOPC)渲染方法,实现了自由视角下毛绒物体的高质量渲染。该方法即使使用低质量不完整的三维点云,也可以生成逼真的渲染。 传统的基于图像的不透明外壳(Image-Based Opacity Hull, IBOH)技术会因采样不足而导致伪影和叠影。通过使用高质量的几何可以缓解该问题...
    2020-06-14
  • 物质学院凌盛杰课题组利用天然蚕丝研发防火预警功能离子皮肤
    你是否曾在科幻电影或小说里看到,未来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皮肤,除了具有非常好的弹性,受伤也会自动修复,遇到高温燃烧能够阻燃,同时传递信号、连接无线终端实施预警。上海科技大学物质学院凌盛杰课题组近期开发的新型离子皮肤材料i-skin,将未来照进现实。该研究也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近日,我校物质学院凌盛杰课题组在国际期刊《ACS Materials Letters》发表了题为“Flame-Retardant and Sustainable Silk Ionotronic Skin for Fire Alarm Systems”的科研成果。该成果由上科大物质学院凌盛杰团队独立完成,2019级硕士研究生刘强为第一作者,2016级本科生杨硕为第二作者。生物体通过离子运输实现信号传递。研究以天然丝素蛋白(SF)和钙离子为原料,通过不同的合成策略,制备出一种透明、可拉伸、可自修复、高生物安全、可阻燃且导电的离子皮肤材料i-skin:SF/Ca2+ i-skins (SFCIS),并开发了一种在极端条件(火灾)下可以通过无线信号传递预警...
    2020-06-10
  • 生命学院池天课题组提出治疗自身免疫病新策略
    北京时间6月5日,我校生命学院池天课题组在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In situ conversion of defective Treg into SuperTreg cells to treat advanced IPEX-like disorders in mice”(“将缺陷型调节性T细胞原位转化为超级调节性T细胞以治疗IPEX类综合症”)的研究论文,提出了治疗IPEX类综合症的新疗法。调节性T细胞(Treg)是必不可少的免疫抑制细胞,其缺陷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称为IPEX类综合症,可由很多单基因突变引起。IPEX类综合症目前是不治之症,患者通常在婴儿早期或儿童期就死亡。不少患者,其Treg功能缺陷但数量正常。对这类患者,一种可能疗法是利用基因编辑在患者体内原位修复Treg的基因突变,从而通过恢复Treg功能并逆转炎症来治疗疾病。这个疗法简易诱人,但是否能实现则完全未知。首先,目前携带基因编辑器的载体注射到体内只能感染7%的T细胞,很可能不足以逆转炎症。另外,即使能逆转炎症,可能也不能挽救...
    2020-06-07
  • 生命学院陈佳课题组与合作者成功开发碱基编辑系统BEACON
    北京时间6月3日,学术期刊《细胞报告》(Cell Reports)发表题为“Cas12a base editors induce efficient and specific editing with low DNA damage response”( Cas12a碱基编辑器诱导低DNA损伤反应的高效特异编辑)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系列基于CRISPR/Cas12a的新型碱基编辑系统BEACON及其在体内的安全应用。该成果由我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陈佳研究组、黄行许研究组、中国科学院-马普计算生物学研究所杨力(我校生命学院特聘教授)研究组和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刘真研究组合作。研究人员基于前期构建的dCas12a碱基编辑器,筛选多种胞嘧啶脱氨酶(APOBEC/AID)和对碱hA3A-dCas12a-BE进行优化改造,最终构建完成新型碱基编辑系统BEACONs (Base Editing induced by human APOBEC3A and Cas12a without DNA break)。BEACON系统不但能够精准高效地介导碱基编辑,而且避免激活细胞DNA损伤响应通路造成的细胞凋亡。此外,研究人...
    2020-06-03
  • 我校免化所研究团队开发含硒DNA编码化合物库的合成方法
    近日,我校免疫化学研究所Richard Lerner教授和杨光教授研究团队开发的含硒DNA编码化合物库(SeDEL)合成方法以《A Chemistry for Incorporation of Selenium into DNA-Encoded Libraries》为题在国际知名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发表,并被选为Very Important Paper (Top 5%)和Cover Feature。DNA编码化合物库的设计及筛选是当前新药发现领域最前沿的技术之一,这种筛选是将目标靶点蛋白和整个DNA编码化合物库(亿级)进行筛选。筛选体系中,数量巨大的化合物对同一靶标蛋白竞争性结合,而非传统的单个化合物逐一筛选,因此这样的筛选方式在速度和成本上具有显著的优势;其次,DNA编码化合物库具有非常大的库容量(百万到数百亿数量级),可以涵盖更为广泛的化学空间,对于一些用传统方法难以筛选的靶点,如蛋白-蛋白相互作用靶点,DEL技术已经显示出巨大的潜力。目前DEL技术凭借其库容量大、筛选速度快的特点,已成为化合物筛选的主流方...
    2020-06-02
  • 我校免化所研究团队发现肠道病毒属病毒感染控制的新靶标
    近日,我校免疫化学研究所杨贝/Ian A. Wilson研究团队通过交叉运用多种不同的技术手段,发现了肠道病毒属病毒重要药靶3C蛋白上两个不同于其蛋白酶活性中心的全新可靶向位点。该工作首次证明了3C蛋白调控肠道病毒基因组复制的能力是独立于其蛋白酶活性之外的又一可靶向功能,为后续抗肠道病毒属病毒的药物研发工作提供了新思路。5月28日,该研究成果以“Inhibitory antibodies identify unique sites of therapeutic vulnerability in rhinovirus and other Enteroviruses”为题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上。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的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EV)包括了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肠道病毒和鼻病毒等多种重要病原体,这些病毒所引发的感染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对于该病毒属的多数病毒来说,由于多种不同血清型(serotypes)的存在,相应的疫苗研发...
    2020-06-02
  • 物质学院研究生谢雨润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学》上发表科研成果
    我校物质学院2013级联合培养研究生谢雨润以第一作者身份,于5月15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Quantum interference in H+HD → H2+D between direct abstraction and roaming insertion pathways”的科研成果。谢雨润同学是我校物质学院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杨学明院士课题组的联培研究生。该成果由杨学明院士团队与张东辉院士团队领衔,在最简单化学反应氢原子加氢分子的同位素H+HD→H2+D反应中,发现了化学反应中新的量子干涉效应,并且利用这一量子干涉效应首次揭示了化学反应中远低于锥形交叉点的几何相位效应。在化学反应中,普遍存在量子干涉现象,但是想要准确理解这些干涉产生的根源非常困难。这些干涉的图样复杂,而且在实验上也难以精确分辨干涉图样的特征。H+H2及其同位素(H+HD)的反应,是所有化学反应中最简单的一个体系,因此可以对该反应的动力学过程进行精确地计算机模拟,做到微观层次上深入理解化学反...
    2020-05-30
  • 物质学院杨波课题组提出复杂催化反应网络研究新方法
    近日,我校物质学院杨波课题组在复杂催化反应网络自动生成与快速筛选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该工作以Rh(111)表面合成气(CO+H2)转化制乙醇为模型反应,通过发展新程序算法生成了包含108个基元步骤的反应网络,并利用2000组泛函计算基元步骤中的各物种能量,实现了对反应网络的多角度分析。该成果以“Automated Gener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omplex Catalytic Reaction Network of Ethanol Synthesis from Syngas on Rh(111)”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CS Catalysis》。由于催化剂表界面的化学反应包含大量中间体和多种反应路径,通常研究者为了降低催化反应网络研究的复杂度而选择性地忽略一些中间体,然而这种人为的干预可能会导致催化反应研究结果的偏差。特别是对于包含C1和C2/C2+之间转化的复杂反应,可能需要考虑数千个基元步骤,这使得在催化研究中处理这类复杂的反应网络仍然具有极高挑战性,也为进行大规模催化剂筛选的工作制造了困难。研...
    2020-05-14
  • 物质学院李健课题组在无细胞蛋白合成新体系研究上取得系列进展
    我校物质学院李健课题组在新型无细胞蛋白合成(Cell-free protein synthesis, CFPS)体系构建及优化等方面取得系列进展,相关成果以“Translation related factors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of a Streptomyces-based cell-free protein synthesis system”和“Establishing a eukaryotic Pichia pastoris cell-free protein synthesis system”为题,分别于4月22日和5月4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CS Synthetic Biology》和《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上在线发表。近年来,无细胞蛋白合成(CFPS)技术迅速发展,成为蛋白表达的新平台。与传统体内蛋白表达系统相比,CFPS体系具有反应条件可控、蛋白产量高、无细胞毒害作用等诸多优点,已被成功应用于合成药物蛋白和膜蛋白等多种难以表达蛋白。目前的CFPS表达体系的构建主要基于原核微生物大肠杆菌,但是由于密码子偏好和缺乏翻译后修饰机制等问题,其在表达高GC含量基因编码蛋白和需要翻...
    2020-05-11
  • 免疫化学研究所研发出在脑和肿瘤内能发挥全功能的超稳定细胞质抗体
    我校免疫化学研究所的Katsuhiko Mikoshiba教授课题组建立了一种新颖简单的制备稳定细胞质抗体(STAND)的方法,这种抗体能够在细胞质中正确折叠并稳定表达。这种创新的方法不需要复杂的氨基酸替换,便可成功将易于聚集的抗体转化为各种在体内功能齐全的稳定细胞质抗体(STANDs)。抗体是基础研究中的有力工具,由于它们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并通过抑制蛋白-蛋白相互作用而干扰靶向分子通路,因此具有治疗疾病的潜能。虽然许多关键的药物靶标是细胞内分子,但大多数基于抗体的疗法仅限于细胞外靶标。单链Fv(scFv)是抗体基因中的最常见形式,其胞内表达存在错误折叠和聚集倾向,是一项久待解决的挑战。细胞质是一个还原性的环境,阻止scFv轻、重链Fvs内二硫键的形成,从而导致胞内聚集(图1)。目前尚无可靠的方法来设计哺乳细胞内稳定的胞质内包体。图1:(a)scFvs在哺乳细胞内的细胞质聚集,箭头表示由EGFP标记的scFv胞内聚集。(b)STAND蛋白的稳定表达。研究...
    2020-05-10
  • 信息学院博士生提出实现量子级联激光器低噪声、窄线宽输出的新技术
    我校信息学院后摩尔器件与集成系统中心王成教授课题组学生提出一种实现量子级联激光器低噪声、窄线宽输出的新技术。该技术仅需要使用一面反射镜即可将量子级联激光器相位噪声减小4个数量级,同时将其光谱线宽压缩70余倍。近日,该成果以 “Strong Optical Feedback Stabilized Quantum Cascade Laser”为题在国际著名光学期刊《ACS Photonics》上发表。量子级联激光器的辐射波长覆盖了中红外和太赫兹波段,其为气体光谱检测、自由空间光通信和太赫兹成像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激光光源。由于相位噪声的存在,量子级联激光器的光谱线宽一般在MHz量级,严重限制其在以上应用领域的性能。虽然基于光学频率梳稳频的量子级联激光器能够实现窄线宽输出,但是其装置太过复杂和笨重,很难走向市场和实际应用。由于光学元件的残留反射,半导体激光器在传输光路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光反馈,即部分输出激光重新反馈到激光器中。传统的半导体激光器对光反馈非常敏感,极其微弱的...
    2020-05-09
  •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895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49/64 跳转到 

上海市浦东新区华夏中路393号 201210(浦东校区)

上海市徐汇区岳阳路319号8号楼 200031(岳阳路校区)

Copyright © 上海科技大学 版权所有沪ICP备13001436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6855号

  • 附属学校
  • 附属幼儿园
    官方微信
En 中文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校务委员会
    • 校领导
    • 机构设置
    • 大事记
    • 影像报刊
    • 联系我们
  • 院所设置
    •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创业与管理学院
    • 创意与艺术学院
    • 人文科学研究院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免疫化学研究所
    • iHuman研究所
    • 数学科学研究所
    • 材料器件中心
    • 大科学中心
    • SHINE项目
    • 2060研究院
    •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
    • 终极能源中心
  • 师资队伍
  • 书院生活
  • 教学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成果转化
  • 国际合作
  • 党群园地
  • 招聘
  • 招生
  • 就业
  • 招标
  • 邮件
  • Egate
  • 校历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IT服务
  • 联系我们
  • 附属幼儿园
  • 附属学校

© 2017 ShanghaiTech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