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
    • 学校概况
    • 活动
    • 公告
    • 科研进展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校务委员会
    • 校领导
    • 机构设置
    • 大事记
    • 影像报刊
    • 联系我们
  • 院所设置
    •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创业与管理学院
    • 创意与艺术学院
    • 人文科学研究院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免疫化学研究所
    • iHuman研究所
    • 数学科学研究所
    • 材料器件中心
    • 大科学中心
    • SHINE项目
    • 2060研究院
    •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
    • 终极能源中心
  • 师资队伍
  • 书院生活
  • 教学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成果转化
  • 国际合作
  • 党群园地
  • En
    • 中文
  • 招聘
  • 招生
  • 就业
  • 招标
  • 邮件
  • Egate
  • 校历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IT服务
  • 联系我们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自然》发表!物质学院于奕课题组与合作者在新型半导体材料异质结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我校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于奕教授课题组与美国普渡大学研究团队合作,在新型半导体异质结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首次成功制备并表征了二维卤化物钙钛矿横向外延异质结。北京时间4月29 日晚,研究成果以“Two-dimensional halide perovskite lateral epitaxial heterostructures”为题,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在线发表。半导体是信息时代的物质基础,而半导体异质结精准制备则是半导体器件的起点,是现代电子学和光电子学的重要基石。随着社会对信息产品性能要求的不断提升,半导体材料虽然经历了以硅为代表的单质半导体、以砷化镓等为代表的化合物半导体和以氮化镓等为代表的宽禁带半导体这三代半导体材料的快速发展,却始终不能满足人们对新型半导体材料的渴求。卤化物钙钛矿材料作为一类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新兴半导体,在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激光等领域展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同时,与传统的共价半导体不同,卤化物钙钛矿材料对缺陷的容...
    2020-04-29
  • 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信息学院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已逐渐成为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作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助推器”影响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今年刚过去4个月,我校信息学院视觉与数据智能中心就有29篇论文被国际顶尖会议接收,论文主题覆盖了包括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图形学以及多智能体系统的研究热点,致力于解决包括数字娱乐、建筑设计、交通监控和控制、医学成像以及数字经济等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信息学院视觉与数据智能中心成员合影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就好比人工智能不断进化的双眼,为无人驾驶载具这个热门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Laurent课题组针对车载环视相机系统的优化以及车辆位姿估计方法的优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算法及优化策略,并在特定的场景下验证了其有效性。为了解决多视图几何中的鲁棒模型拟合问题,Manolis课题组和Laurent课题组提出了使用对偶主成分分析(DPCP)的...
    2020-04-28
  • 生命学院刘冀珑课题组在生命第三域古菌中发现细胞蛇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古菌代表生命的极限,被称为生命的第三形式。我校生命学院刘冀珑课题组发现三磷酸胞苷合酶(CTPS)在古菌中可以形成细胞蛇,证明含有细胞蛇这一结构是生命体中古老而保守的特征。该项研究成果以“CTP synthase forms cytoophidia in archaea”(三磷酸胞苷合酶在古菌中形成细胞蛇)为题于4月20日在学术期刊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JGG,《遗传学报》)在线发表。古菌是原核细胞,但是对古菌核糖体rRNA的研究发现,它们与真核生物的关系比与细菌的关系更为密切。1977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科学家卡尔·沃斯(Carl Woese)和乔治·福克斯(George Fox)基于各种类型生物的小亚基核糖体核酸(SSU rRNA)基因差异将地球上的生命分为三界(后来改成“三域理论”)——真核生物、细菌和古菌。古菌典型特征在于膜是通过醚键连接至甘油的支链烃链。在古菌中,这种含醚键的存在增加了它们承受极端环境(高盐、高温、酸性和厌氧)的能力。因此...
    2020-04-27
  • 我校研究团队关于肥胖症药物靶点的最新成果在Science在线发表
     我校iHuman研究所在肥胖症药物靶点研究上获重要突破,首次解析人源黑皮质素受体4(Melanocortin-4 Receptor,MC4R)与环形多肽配体SHU9119复合物2.8埃分辨率的晶体结构。该成果以“Determination of theMelanocortin-4 Receptor Structure Identifies Ca2+ as a Cofactor forLigand Binding”为题,于4月24日凌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在线发表。上海科技大学Stevens课题组博士研究生于静为文章的第一作者,iHuman研究所创始所长Raymond C. Stevens和密歇根大学Roger D. Cone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上海科技大学是第一完成单位。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全球肥胖症患者自1975年以来几乎增加三倍。我国成人和儿童肥胖率以及因肥胖导致的经济成本上升非常显著。同时,肥胖症也增加了其它并发症的患病风险,如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患病风险。iHuman研究所Stevens实验室专注于多肽配体调控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及与肥胖症和代谢类疾病相...
    2020-04-24
  • 我校饶子和团队重要成果再登Science——解析“药靶-药物”三维结构,揭示一线抗结核药物精确作用机制
    4月24日凌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以研究长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饶子和院士研究团队与合作者的题为“Structures of cell wall arabinosyltransferases with the anti-tuberculosis drug ethambutol”的研究论文。该项工作在国际上首次成功解析了分枝杆菌关键的阿拉伯糖基转移酶复合体EmbA-EmbB和EmbC-EmbC的“药靶-药物”三维结构,首次揭示了一线抗结核药物乙胺丁醇作用于该靶点的精确分子机制,为解决结核病耐药问题,研发新型抗结核药物奠定了重要基础。结核病是全球十大致死疾病之一,是单一传染病中的“头号杀手”(排名超过艾滋病和疟疾)。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四分之一人口潜伏感染结核病。目前,治疗结核病的一线药物均为上世纪40-60年代开发,使用已长达半个多世纪。耐药性问题随之产生并且日趋严重,甚至无药医治,给结核病防治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针对抗结核药...
    2020-04-24
  • 上科大两项成果同在《科学》发表——依托浦东张江,科教深度融合,高水平成果竞相涌现
    北京时间4月24日凌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同时在线发表了上海科技大学均为第一完成单位的两项重要研究成果。免疫化学研究所科研团队成功解析分枝杆菌关键的阿拉伯糖基转移酶复合体的“药靶-药物”三维结构,首次揭示一线抗结核药物乙胺丁醇作用于该靶点的精确分子机制(研究长文);iHuman研究所科研团队在肥胖症药物靶点研究上获重要突破,首次解析人源黑皮质素受体4的原子分辨率晶体结构(研究报告)。今年上科大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和主要完成单位分别在《科学》、《自然》、《细胞》上已经发表6项重要成果后,我校研究人员在人类健康基础研究领域再添两项重量级研究成果。24日上午,学校新闻中心举行媒体通气会,校领导,免疫化学研究所和iHuman研究所领导、教职员工,科技发展处负责人等出席会议,就两项成果作了情况介绍。校党委书记李儒新院士就学校坚持依托浦东张江、科教深度融合办学情况作了介绍。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饶子和院士研究团队经...
    2020-04-24
  • 我校信息学院本科生在国际顶级会议IEEE EMBC发表论文
    近日,我校信息学院高飞教授混合成像系统实验室(HISLab, www.hislab.cn)的大四本科生王怡韵以第一作者身份向国际会议IEEE EMBC 2020投稿的论文被接收(论文题目:Frequency-domain Dual-contrast Photoacoustic Imaging with Chirp Modulation)。这是王怡韵同学在国际会议上发表的第二篇科研论文,她曾在2019年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IEEE BioCAS (oral)。精准的医学影像可以为疾病的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必要支持。随着光声成像技术的发展,人们不仅可以通过影像分析生物组织的光吸收性质,从而获取血氧饱和度等重要生理信息,还可以通过频域光声进一步探索组织的固有特性。在该文章中,研究人员提出基于自设计激光系统扫频调制的频域双对比度光声成像,同时对仿体的光吸收度和以仿体黏弹性为主导的混合机械特性进行成像及分析,未来可为疾病的诊断提供多维信息的支持。文章的系统结构图IEEE EMBC(IEEE 生物医学工程国际会议)由IEEE生物医学工程协会(EMBS...
    2020-04-22
  • 我校物质学院马延航课题组提出晶体手性判定新方法
    近日,我校物质学院马延航课题组提出了一种使用电子显微镜确认晶体手性的新方法。该方法基于球差校正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分辨成像,通过拍摄单颗手性晶体沿不同带轴的高分辨图像,结合结构模型和图像模拟,成功实现了在原子尺度上直接确认晶体的左右手性。此项成果以“Atomic-level handedness determination of chiral crystals using aberration-corrected 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手性在自然界中非常常见。两个化学组分完全相同的手性异构体,其性质却可能完全不同。一个典例就是手性沙利度胺(Thalidomide),一种对映体是有效的镇静剂,而另一种则可能导致胎儿畸形。因此,有效的手性判定对于手性材料的研究开发有着重要意义。传统的手性判定主要依赖于单晶X射线衍射,但该方法需生长大尺寸且高质量的单晶,对于纳米晶体及结晶性较差材料的手性判定仍是巨大挑战。此前,马延航教授和Osamu Tera...
    2020-04-21
  • 我校免化所发现首个CRISPR-Cas9的天然多肽抑制剂,为实现精准基因编辑提供新思路
    我校免疫化学研究所大分子药物递呈实验室刘佳副研究员与功能筛选实验室马培翔副研究员合作,发现了首个能以变构方式抑制CRISPR-Cas9活性、来源于丝状噬菌体的天然多肽G8PPD。该研究成果以《Allosteric inhibition of CRISPR-Cas9 by bacteriophage-derived peptides》为题,于近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Genome Biology上在线发表。作为新兴技术,CRISPR-Cas9在人类疾病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临床方案中,CRISPR-Cas9通常为组成型表达,而过度的Cas9核酸酶积累会导致其脱靶效应升高,成为治疗中的安全隐患。此前已经发现了来源于噬菌体自身的、与细菌CRISPR系统具有“军备竞赛”性质的抗CRISPR蛋白(Anti-CRISPR proteins, Acrs)。实验证明,这些Acr蛋白能通过时像调控增加CRISPR-Cas9靶向的特异性。同时,高通量筛选也鉴定了一系列具有CRISPR-Cas9抑制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本研究发现的丝状噬菌体多肽,有别于此前报道的CRISPR-Cas9系统的小分子和蛋白质抑制...
    2020-04-16
  • 上科大等新冠联合攻关团队科研成果荣登Science——解析新冠病毒RNA依赖的RNA聚合酶三维精细结构
    4月10日晚10点,由饶子和院士/娄智勇教授/王权教授等组成的“抗新冠病毒联合攻关团队”在Science杂志发表题为“Structure of the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from COVID-19 Virus”的研究论文(doi:10.1126/science.abb7498),发布了团队率先在国际上成功解析新型冠状病毒“RdRp(RNA依赖的RNA聚合酶)-nsp7-nsp8复合物”近原子分辨率三维空间结构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该病毒遗传物质转录复制机器核心“引擎”的结构特征,为开发针对新冠肺炎的药物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也是今年以来上科大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布的第四篇重大科研成果。1月31日,我校iHuman研究所执行所长刘志杰研究团队在人源大麻素受体结构与功能的最新研究成果,在Cell上在线发表。2月20日,iHuman研究所徐菲课题组与合作组解析首个孤儿受体三维结构的科研成果,在Nature上在线发表。4月9日,免疫化学研究所饶子和/杨海涛团队与合作者组成的“抗新冠病毒攻关联盟”在Nature上联合发表...
    2020-04-11
  • 上科大等新冠联合攻关团队科研成果荣登Nature——解析新冠病毒主蛋白酶三维结构,并发现多个抑制剂
    (左)新冠病毒主蛋白酶-抑制剂N3的复合物结构;(右)冠状病毒主蛋白酶的底物结合口袋是一个保守药物设计靶点北京时间4月9日下午5点,经国际权威学术刊物Nature邀请投稿,上海科技大学饶子和/杨海涛团队与合作者组成的“抗新冠病毒攻关联盟”在该期刊上联合发表了新冠病毒的重要研究成果“Structure of Mpro from COVID-19 virus and discovery of its inhibitors”,率先在国际上成功解析新型冠状病毒关键药物靶点——主蛋白酶(Mpro)的高分辨率三维空间结构,并综合利用三种不同的药物发现策略,找到针对新冠病毒的抑制剂。这也是今年以来上科大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布的第三篇重大科研成果。今年1月31日,我校iHuman研究所执行所长刘志杰研究团队在人源大麻素受体结构与功能的最新研究成果,在Cell上在线发表;2月20日,iHuman研究所徐菲课题组与合作组解析首个孤儿受体三维结构的科研成果,在Nature上在线发表。截至4月8日,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
    2020-04-10
  • 我校信息学院后摩尔器件与集成系统中心在新型器件领域多项研究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作为“十四五”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集成电路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当前,全球集成电路产业正处于一个重大调整的变革期,随着“超越摩尔定律”时代的到来,探索和利用新材料、新物理、新技术以解决器件的能量损耗,进而突破传统计算能效瓶颈,是未来新型信息化应用的主要研究方向。我校信息学院后摩尔器件与集成系统中心致力于新型器件、电路和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以实现高能效计算服务新型应用为目标。中心依托与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华力微电子、兆芯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上海科技大学微电子中心平台,近期在新型器件领域开展了多项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寇煦丰教授课题组与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胡少坚博士团队合作,对采用华力微电子40纳米低功耗工艺的CMOS逻辑器件进行了全尺寸的变温测试实验,在分析其低温行为的基础上,对该工艺节点进行建模,开发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覆盖10K...
    2020-04-03
  • 我校生命学院阐明亮氨酰-tRNA合成酶调控机制
    3月30日,国际学术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核酸研究》)在线发表了我校生命学院刘如娟课题组与特聘教授王恩多课题组[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最新研究成果“Molecular basis of the multifaceted functions of human leucyl-tRNA synthetase in protein synthesis and beyond”(人类亮氨酰-tRNA合成酶在蛋白质合成及其它多方面功能的分子基础)。人胞质亮氨酰-tRNA合成酶(hcLRS)是由10个结构域组成的复杂的多功能蛋白质氨基酰-tRNA合成酶(aaRS)。该酶催化tRNA氨基酰化,为蛋白质合成提供原料。除此之外,hcLRS还可以作为亮氨酸感受器与RagD直接作用来调控雷帕霉素复合物1(mTORC1)信号通路,并参与细胞质多氨酰基-tRNA合成酶复合物(MSC)的组装。然而,hcLRS多功能的分子基础和参与MSC组装的机制(特别是hcLRS如何在感受亮氨酸后从氨基酰化功能转换到结合RagD去调控亮氨酸感受器),目前还不清楚。hcL...
    2020-04-02
  • 我校物质学院李健课题组利用无细胞合成生物学在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我校物质学院李健课题组在复杂天然产物体外生物全合成工作中取得了重要进展,首次利用无细胞合成生物学(Cell-free synthetic biology)实现了非核糖体多肽类抗生素缬氨霉素(Valinomycin)的体外生物全合成。相关成果以“Total in vitro biosynthesis of the nonribosomal macrolactone peptide valinomycin”为题,在合成生物学和代谢工程领域的国际知名学术期刊Metabolic Engineering上在线发表。自然界生物体(如微生物和植物等)中存在非常丰富的天然产物,它们是临床药物比如抗生素药物的重要来源。近年来,超级耐药致病菌等的出现对人类健康产生了很大威胁,因此,从自然资源中发现和开发新的天然产物,用于治疗人类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方法主要是从天然宿主(如植物)中直接提取天然产物,或者利用发酵的方法培养微生物宿主进行生产,但是这些方法的生产周期长、产量偏低、纯化困难。另外,由于大部分天然产物结构复杂,化学合成...
    2020-04-02
  •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920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52/66 跳转到 

上海市浦东新区华夏中路393号 201210(浦东校区)

上海市徐汇区岳阳路319号8号楼 200031(岳阳路校区)

Copyright © 上海科技大学 版权所有沪ICP备13001436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6855号

  • 附属学校
  • 附属幼儿园
    官方微信
En 中文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校务委员会
    • 校领导
    • 机构设置
    • 大事记
    • 影像报刊
    • 联系我们
  • 院所设置
    •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创业与管理学院
    • 创意与艺术学院
    • 人文科学研究院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免疫化学研究所
    • iHuman研究所
    • 数学科学研究所
    • 材料器件中心
    • 大科学中心
    • SHINE项目
    • 2060研究院
    •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
    • 终极能源中心
  • 师资队伍
  • 书院生活
  • 教学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成果转化
  • 国际合作
  • 党群园地
  • 招聘
  • 招生
  • 就业
  • 招标
  • 邮件
  • Egate
  • 校历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IT服务
  • 联系我们
  • 附属幼儿园
  • 附属学校

© 2017 ShanghaiTech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