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
    • 学校概况
    • 活动
    • 公告
    • 科研进展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校务委员会
    • 校领导
    • 机构设置
    • 大事记
    • 影像报刊
    • 联系我们
  • 院所设置
    •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创业与管理学院
    • 创意与艺术学院
    • 人文科学研究院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免疫化学研究所
    • iHuman研究所
    • 数学科学研究所
    • 材料器件中心
    • 大科学中心
    • SHINE项目
    • 2060研究院
    •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
    • 终极能源中心
  • 师资队伍
  • 书院生活
  • 教学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成果转化
  • 国际合作
  • 党群园地
  • En
    • 中文
  • 招聘
  • 招生
  • 就业
  • 招标
  • 邮件
  • Egate
  • 校历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IT服务
  • 联系我们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物质学院左智伟课题组在可见光催化碳碳键活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我校物质学院左智伟助理教授课题组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在线发表了题为“Photocatalytic C−C Bond Cleavage and Amination of Cycloalkanols by Cerium(III) Chloride Complex”的研究论文,报道了该组在可见光催化碳碳键活化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左智伟组博士后郭靖婧、胡安华为共同第一作者,左智伟为通讯作者。 如何更加高效、绿色地合成药物分子及重要中间体,在造福人类健康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是现代合成化学家不懈追逐的目标。碳氢键、碳碳键的直接活化为提高合成效率提供了有效途径,但这些化学键的惰性使得该途径往往需要依赖稀有的贵重过渡金属来催化反应,使其工业化应用受到限制。近来兴起的可见光催化(Visible Light Photoredox Catalysis)是一种利用光催化剂将可见光的能量转化为化学能、进而能在温和条件下活化有机分子的新颖催化模式,能使合成条件更加绿色,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如...
    2016-11-17
  • 物质学院林柏霖课题组在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我校物质学院林柏霖助理教授课题组在催化领域权威杂志《ACS Catalysis》在线发表了题为“Selective Formylation and Methylation of Amines Using Carbon Dioxide and Hydrosilane Catalyzed by Alkaline Metal Carbonates”的科研论文。该工作报导了一种新型催化体系,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能够高效地催化二氧化碳参与的胺甲基化和甲酰化反应,为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方法。二氧化碳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碳资源之一,开发以二氧化碳为C1来源的化学合成方法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题组研究人员发现,以碱金属碳酸盐作为催化剂,可以高效地调控反应的选择性,生成胺的甲酰化或甲基化产物。二氧化碳为甲酰和甲基两个官能团提供了C1的来源。与之前报导的催化体系相比,这篇论文中报导的碱金属碳酸盐体系不含过渡金属且简单廉价易得,具有更广的底物普适性,能够高效地应用到药物分子的甲基化反应中,是提高药物分子活性的一种途...
    2016-10-20
  • 生命学院刘冀珑教授应邀在权威杂志发表“细胞蛇”综述
    近日,我校生命学院刘冀珑教授应邀在权威综述杂志《Annual Review of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细胞和发育生物学年度综述)上发表了题为"The Cytoophidium and Its Kind: Filamentation and Compartmentation of Metabolic Enzymes" (细胞蛇和它的同类:代谢酶的纤维化和区域化)的长篇综述。 分子的区域化是生命系统区别于非生命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生物分子在细胞内的区域化是细胞赖以存活的根本特质之一。2010年,刘冀珑教授的团队发现在核苷酸代谢发挥关键作用的CTP合成酶可以在果蝇细胞中形成细长的蛇形结构,遂将之命名为“细胞蛇”(cytoophidium,复数cytoophidia),源自希腊语“cyto”(细胞)和“ophidium”(蛇)。与传统的由膜包裹的细胞器(如线粒体、高尔基体等)不同,细胞蛇是没有膜的细胞器。同年稍后,美国两个小组独立地报道在细菌和芽殖酵母细胞中发现类似细胞蛇的结构。次年,刘教授的团队和另一个美国团队独立地在人类细胞里发现细...
    2016-10-16
  • 物质学院特聘教授孙予罕团队在合成气直接制烯烃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我校物质学院特聘教授孙予罕带领的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低碳转化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及其合作团队在合成气直接制烯烃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自然》(Nature)杂志于2016年10月6日发表了相关结果。钟良枢研究员(第一作者)等通过采用全新催化剂活性位结构,实现了在温和条件下合成气高选择性直接制备烯烃,对拓展合成气催化转化领域有重大意义。该项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将有利于促进我国低碳煤化工的发展。 在能源化工领域,烯烃是一种基础且非常重要的高附加值化工原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塑料、高级润滑油、高碳醇、高密度喷气燃料等很多产品都是以其为基础原料。因此,烯烃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市场供需平衡情况直接影响着整个化学工业的发展水平和产业规模。近年来,为缓解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国内外研究主要以非石油路线为主,即利用煤炭或天然气资源直接或间接制备烯烃。在目前的主流工艺中,首先以煤或天然气制备合成气(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和...
    2016-10-07
  • 同步辐射光源助力物质学院科研人员发现新型拓扑量子材料家族和揭示双电层结构
    以同步辐射光源为核心的大型用户装置是材料表征技术的前沿设施。近期,我校物质学院光子科学与凝聚态物理研究部的多个课题组通过利用和发展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先进光电子能谱技术,在多个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拓扑材料是近年来广泛研究的一类具有重要科研价值和应用前景的新型量子材料,10月4日公布的2016年诺贝尔物理奖正是表彰了David J. Thouless、F. Duncan M. Haldane、J. Michael Kosterlitz等三位科学家在物质拓扑相变和拓扑相领域的理论发现。从2010年起,具有众多独特物理性质(例如非平庸磁性、超导、重费米子行为等)的Heusler家族材料就引起了该研究领域的广泛兴趣。如果能在该族材料中发现拓扑非平庸的电子结构,那么多达数百种的Heusler材料体系将是寻找新型拓扑相(例如拓扑超导体、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等)的肥沃土壤。然而在过去几年的不懈努力中,Heusler材料中的拓扑电子结构始终没有被发现。 《Nature Communications》9月27日在线发表了我...
    2016-10-04
  • 生命学院吕鹏飞研究组发现细胞外微环境调控乳腺细胞行为的新机制
    9月12日,我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吕鹏飞研究组与合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在线发表了题为“SPRY1 regulates mammary epithelial morphogenesis by modulating EGFR-dependent stromal paracrine signaling and ECM remodeling”的研究论文。吕鹏飞组Zuzana Koledova博士为第一作者,吕鹏飞为共同通讯作者,主要研究工作在上科大生命学院完成,部分研究工作在曼彻斯特大学完成。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细胞外的局部微环境对于增殖、存活、迁移等基本的细胞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细胞外微环境不仅在脊椎动物各种器官的早期形成发育和成体里的功能维护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包括癌症等许多人类重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里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理解细胞外微环境在分子水平上是如何影响细胞行为和器官功能,对于癌症和其他许多疾病的诊断和精准治疗至关重要。 吕鹏飞组发现,在...
    2016-09-14
  • 信息学院耿艳林助理教授获得2016年度IEEE信息论学会论文奖
    近期,我校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教授耿艳林荣获2016年度IEEE信息论学会论文奖(2016 IEEE Information Theory Society Paper Award)。获奖论文为Y. Geng , C.M. Nair "The Capacity Region of the Two-Receiver Gaussian Vector Broadcast Channel With Private and Common Messages",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Apr. 2014,获奖情况详见http://www.itsoc.org/honors/information-theory-paper-award 。该论文是耿艳林博士在香港中文大学做博士后(导师C. M. Nair教授)期间的科研成果,其后他于2014年7月加入我校信息学院任助理教授。 IEEE信息论学会论文奖是信息论领域的重要论文奖项,每年颁发一次,授予领域内特别突出(exceptional)的科研论文。 除此之外,信息学院的其他教授也多次获得国际大会和国际学术组织的奖项,鼓舞着学院全体教授潜心科研,追求卓越: 袁晓军助理教授获得Best Paper Award of 2014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
    2016-07-23
  • 我校生命学院廖军研究组与合作者揭示钠钙交换体分子机制
    近期,我校生命学院助理教授廖军研究组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José D. Faraldo-Gómez研究组、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姜有星研究组合作,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上发表了题为“Mechanism of extracellular ion exchange and binding-site occlusion in a sodium/calcium exchanger”的研究论文,阐明了钠钙交换体(sodium/calcium exchanger, NCX)处于朝外状态时的离子交换与结合位点闭合的分子机制。廖军为本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上科大生命学院为第一单位。 钠钙交换体广泛分布于各类细胞上,具有反向转运钙离子(Ca2+)和钠离子(Na+)的功能,是调节胞质内钙稳态最重要的继发性主动转运蛋白之一。它在兴奋型细胞中参与一系列生理活动,例如胰岛素的分泌、神经胶质细胞的迁移分化、神经递质的释放以及心肌和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等。在心肌细胞节律性的兴奋收缩偶联过程中,钠钙交换体被认为对调控钙...
    2016-07-14
  • 我校物质学院科研团队获得首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专项青年科学家项目”支持
    作为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中的重中之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受到各方关注。2016年科技部首批启动的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项目评审结果已于6月26日公布。由我校物质学院作为牵头单位承担的“高稳定性、全光谱、高效率太阳能电池材料探索和器件实现”项目获得“纳米科技专项青年科学家计划”的资助。  该项目将从稳定钙钛矿晶体的设计和制备、晶体表面钝化、界面调控和叠层结构入手,致力于研发高稳定性、全光谱、高效率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为突破技术瓶颈的提供新切入点,推动我国低成本新型太阳能电池产业的发展。 该项目由我校作为牵头单位,物质学院助理教授宁志军作为首席科学家。物质学院宁志军、米启兮和薛加民课题组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和复旦大学共同申请,团队的所有核心成员年龄均在35岁以下。该项目的申请成功,体现了同行对我校青年科研人才水平的高度认可。物质学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体制,也为该团队整合学院在材料、化学、物理方面的科研力量...
    2016-07-02
  • 物质学院陈刚课题组制成二维彩色钙钛矿薄膜和彩色太阳能电池
    近日,我校物质学院陈刚课题组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Nano Letters》(影响因子13.592)上发表了题为“Two-Dimensional Organic-Inorganic Hybrid Perovskite Photonic Films”的科研论文,介绍了该课题组制备出一种基于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的二维彩色光子晶体薄膜,并在此基础上制成具有良好光电转换效率的彩色太阳能电池器件。博士后孟轲为论文第一作者,助理教授陈刚为通讯作者,上科大为第一单位。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作为一种新型光电材料,因其优异的光学和电学性能,在光伏、发光二极管、探测器和激光等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研究表明,对本征钙钛矿材料进行纳米尺度的设计与改性,将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材料的性能,并获得某些特殊功能。反蛋白石结构作为一种特殊的纳米结构,可以有效地优化材料的光学和电学性能;具有反蛋白石结构的薄膜可以形成光子晶体,从而展现光子晶体的诸多优越性能。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首次利用模板辅助旋涂法,制备了不...
    2016-06-15
  • 免疫化学研究所特聘教授Lerner课题组开发出靶向毒素的多肽药物筛选新策略
    近日,我校免疫化学研究所(SIAIS)特聘教授、创始所长Richard Lerner课题组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2015年影响因子11.261)上发表了题为“Autocrine-Based Selection of Drugs that Target Ion Channels from Combinatorial Venom Peptide Libraries”的封面文章,介绍以离子通道作为靶点的动物毒素多肽药物筛选新策略。SIAIS访问教授、Scripps研究所高级科学家张宏恺和SIAIS博士后杜明娟为并列第一作者,Lerner教授和张宏恺博士为并列通讯作者。论文作者中的其他SIAIS人员包括研究生刘笑、孙璟莹,工程师王玮和研究助理辛秀。 离子通道是一类重要的药物靶点,其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包括疼痛、自身免疫疾病、肿瘤在内的各种疾病。在靶向离子通道的药物开发领域,制药界越来越关注开发特异性和药效更好的生物类药物。现有的离子通道生物类药物(包括临床用药和临床试验中的药物)均来自于生物毒素及其衍生物。例如,齐考...
    2016-06-07
  •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893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64/64 跳转到 

上海市浦东新区华夏中路393号 201210(浦东校区)

上海市徐汇区岳阳路319号8号楼 200031(岳阳路校区)

Copyright © 上海科技大学 版权所有沪ICP备13001436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6855号

  • 附属学校
  • 附属幼儿园
    官方微信
En 中文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校务委员会
    • 校领导
    • 机构设置
    • 大事记
    • 影像报刊
    • 联系我们
  • 院所设置
    •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创业与管理学院
    • 创意与艺术学院
    • 人文科学研究院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免疫化学研究所
    • iHuman研究所
    • 数学科学研究所
    • 材料器件中心
    • 大科学中心
    • SHINE项目
    • 2060研究院
    •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
    • 终极能源中心
  • 师资队伍
  • 书院生活
  • 教学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成果转化
  • 国际合作
  • 党群园地
  • 招聘
  • 招生
  • 就业
  • 招标
  • 邮件
  • Egate
  • 校历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IT服务
  • 联系我们
  • 附属幼儿园
  • 附属学校

© 2017 ShanghaiTech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