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
    • 学校概况
    • 活动
    • 公告
    • 科研进展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校务委员会
    • 校领导
    • 机构设置
    • 大事记
    • 影像报刊
    • 联系我们
  • 院所设置
    •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创业与管理学院
    • 创意与艺术学院
    • 人文科学研究院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免疫化学研究所
    • iHuman研究所
    • 数学科学研究所
    • 材料器件中心
    • 大科学中心
    • SHINE项目
    • 2060研究院
    •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
    • 终极能源中心
  • 师资队伍
  • 书院生活
  • 教学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成果转化
  • 国际合作
  • 党群园地
  • En
    • 中文
  • 招聘
  • 招生
  • 就业
  • 招标
  • 邮件
  • Egate
  • 校历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IT服务
  • 联系我们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物质学院刘晓平课题组提出硅基光学相控阵新架构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刘晓平教授与深圳大学秦琦教授合作,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硅基光学相控阵架构,通过预先校正由加工误差和波导串扰引起的相位与幅度误差,首次在单个硅基光学相控阵中同时实现了大视场、高旁瓣抑制比和复杂波束成形功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光学期刊Optica。随着激光雷达(LiDAR)和空间光通信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小型固态光束控制装置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类装置需要能够在大视角范围内灵活调整方向的高质量单波束,具备较小的发散角和更高的旁瓣抑制比,以实现更大的覆盖范围、更高的分辨率和更低的功耗。在这种需求的驱动下,硅基光学相控阵逐渐成为固态光束控制研究的热点。目前,大部分硅基光学相控阵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减小光束发散角,以实现更远的波束扫描。然而,相较于波束扫描,波束成形的潜力常被忽视。波束成形不仅可以提升光束的质量,还能支持更复杂的应用场景,如目标追踪和多点通信等。这些功能在微波领域已得...
    2024-12-09
  • 信息学院寇煦丰、祝智峰课题组实现基于自旋拓扑器件的人工神经网络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高效硬件的需求日益增加,自旋器件凭借其非易失性、低功耗和高集成度的特点,在加速神经网络计算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当前,自旋器件正逐渐成为新型人工智能硬件研究的热点之一。近日,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后摩尔中心(PMICC)寇煦丰、祝智峰团队,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设计制备了基于2英寸磁性拓扑异质结Bi2Te3/CrTe2薄膜,实现了能同时具备类脑突触和神经元功能的自旋轨道矩器件阵列(spin-orbit torque device array),并集成了批量归一化算法和可训练激活函数,相关研究成果以“Integrate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with Trainable Activation Function Enabled by Topological Insulator-based Spin-Orbit Torque Devices”为题在线发表于知名学术期刊ACS Nano。在前期工作中,研究人员基于Bi2Te3/CrTe2薄膜实现了低功耗的自旋轨道矩(SOT)驱动的磁化翻转。在此基础上,团队通过自旋轨道矩对磁畴的精确调控,实现...
    2024-12-07
  • 创艺学院张振波课题组在高性能钛合金增材制造及组织调控方法取得进展
    11月5日,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智造系统工程中心(CASE)张振波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马英杰课题组在增材制造领域期刊《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发表了题为“Additive manufacturing of a new titanium alloy with tunable microstructure and isotropic properties”的研究论文。通过系统研究新型亚稳β钛合金在3D打印过程中微观组织演化和化学成分再分配规律,制备出了具有等轴晶、无织构、力学性能各向同性的高强高韧钛合金,为3D打印钛合金在重大装备领域的工程应用奠定基础。相较于传统制造方法,增材制造工艺能够实现复杂零部件的一体化近净成型。但在增材制造过程中高温度梯度、高冷速和复杂的循环热历史等因素,导致增材制造的传统钛合金具有极强的织构和力学性能各向异性,是增材制造钛合金工业化应用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智造系统工程中心增材制造实验室与中科院金属所马英杰课题组合作,针对新型富Fe的亚稳β钛合金(Ti-3...
    2024-11-29
  • 信息学院傅旻帆课题组在电磁兼容领域取得两项新成果
    近期,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智慧电气科学中心(CiPES)傅旻帆课题组在无线充电电磁兼容领域取得研究进展,2项成果在电力电子领域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上发表。感应式电能传输(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IPT)采用类天线的感应耦合器进行无线充电,会对周边物体产生辐射型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EMI)。从辐射EMI的角度出发,IPT系统是一类全新的被研究对象,其耦合器的非封闭设计与天线效应将对外界产生强辐射干扰,终端的高自由度摆放与位移将进一步扩大耦合器EMI的影响范围。傅旻帆课题组致力于研究耦合器所致的辐射型EMI,探索其产生机理,并提出了两种抑制方法。 图1 无线充电系统中的高频辐射电磁干扰 感应式无线充电系统中高频辐射电磁干扰的评估与抑制研究人员着重分析了耦合器所致的电磁干扰成因,并设计了低辐射逆变用以抑制辐射场强。研究深入评估了电容、电感及耦合器的宽频特征对...
    2024-11-28
  • 上科大拓扑物理实验室郭艳峰、王文波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实验发现反常霍尔效应产生新机制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拓扑物理实验室郭艳峰课题组、王文波课题组与合作者在实验中发现了一种新型反常霍尔效应产生机制,即磁性材料中费米能级附近存在外尔点时,增强的磁畴壁不对称斜散射导致的巨大非本征反常霍尔效应。其磁场可控周期性排列条纹状磁畴使得该非本征反常霍尔效应高度可控。该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本征反常霍尔效应由磁性材料非零的贝里曲率产生,其电导通常正比于磁化强度,因此反常霍尔效应通常不出现在自旋相互抵消的反铁磁材料中。但是,当反铁磁材料具有非共线磁结构时,也会产生非零的贝利曲率,从而表现出反常霍尔效应,如近几年广泛研究的非共线反铁磁材料Mn3Sn,在室温下表现出与很多铁磁材料堪比拟的大于100 S cm-1的反常霍尔电导。另一方面,由于本征反常霍尔效应与贝利曲率相联系,具有很高的可控性,因此成为下一代自旋电子学应用的重要选择,而非本征反常霍尔效应由于其产生机...
    2024-11-26
  • 上科大拓扑物理实验室郭艳峰课题组与合作者在磁性拓扑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在磁性材料中,磁有序与电子能带结构之间的关联产生了丰富的物态或物性,如量子反常霍尔态、拓扑相变、金属-绝缘体相变、反常能斯特效应等,因此成为凝聚态物理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拓扑物理实验室郭艳峰课题组近几年致力于新型磁性拓扑材料探索,取得了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近期,郭艳峰课题组与合作者在相关方向又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研究结果分别发表于《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笼目磁性拓扑材料EuTi3Bi4新颖拓扑表面态笼目晶格材料的电子结构同时具有平带、狄拉克点和范霍夫奇点这三种特征,此外还具有很强的几何阻挫,因此被视为研究强关联电子、非平庸拓扑以及寻找量子自旋液体的极佳平台。之前发现的笼目晶格体系AV3Sb5(A = K, Rb, Cs)表现出了超导、电荷密度波、非平庸拓扑以及电子向列相等丰富的物理性质,成为近期凝聚态物理领域一个研究热点。相...
    2024-11-26
  • iHuman研究所赵素文课题组与合作单位发布脊索动物嗅觉受体数据库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与中国天翼云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发布了专注于脊索动物嗅觉受体的数据库——脊索动物嗅觉受体数据库(Chordata Olfactory Receptor Database, CORD),相关文章近期已在Protein & Cell发表。 嗅觉作为脊索动物最古老、最复杂的化学感知系统之一,在动物的生存、繁衍和社交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了解嗅觉受体的结构和功能不仅有助于揭示动物对气味的感知机制,还有助于深入探讨嗅觉与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然而,脊索动物嗅觉受体的研究一直面临着一个重要挑战:除少数模式动物外,其他物种的嗅觉受体基因注释差、数据分散、配体信息缺乏统一整理等。针对这些痛点,CORD应运而生。CORD数据库:汇聚超百万条脊索动物嗅觉受体数据CORD是全球首个专注于脊索动物嗅觉受体的专业数据库,致力于为研究者提供全面的嗅觉受体数据和分析工具。目前,数据库涵盖了2776个脊索动物物种,共计1176818个嗅觉受体序列,其中包括663380个...
    2024-11-25
  • 信息学院郑杰团队与合作者系统性评估人工智能方法发现抗癌药物靶点的能力
    近期,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郑杰课题组与合作者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Benchmarking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for Synthetic Lethality Prediction in Cancer”的研究论文。文章通过设计多个场景系统性比较了12种最新的机器学习方法在合成致死(Synthetic Lethality, SL)抗癌药物靶点预测中的表现。该研究为科学家提供了详尽的指南,帮助他们选择最适合的SL预测工具,从而推动精准抗癌药物的研发。 图1 文章标题 合成致死(SL)是一种基因之间的遗传相互作用关系,即当两个基因同时发生突变或扰动时会导致细胞死亡,而单个基因被扰动并不会产生这一效果。这一特性使SL成为一种有潜力的癌症治疗策略,因为通过靶向癌症特异性突变基因的合成致死伙伴基因,可以杀死癌细胞而不影响健康细胞的生存。尽管SL现象已经被发现超过一个世纪,但其实际应用仍然面临挑战,尤其是在快速、精准地识别与癌症相关的SL基因...
    2024-11-25
  • 生命学院李夏军课题组发现DNA甲基化转移酶调控新生和维持性DNA甲基化修饰的新机制
    11月12日,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李夏军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JBC) 发表了题为“Regulation of de novo and maintenance DNA methylation by DNA methyltransferases in post-implantation embryos”(DNA甲基化转移酶在着床后胚胎中调控新生和维持性DNA甲基化表观遗传修饰)的研究成果,报道了两个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3A和DNMT3B除了形成新生DNA甲基化功能以外,也同时具有重要的维持DNA甲基化修饰功能,这与现行的普遍认识不一致。DNA甲基化是遗传物质DNA上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它能调节基因转录、重复序列沉默、染色质结构和基因组印记等表观遗传现象,从而影响发育和导致人类疾病。小鼠和人类等高等动物主要有3个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1, DNMT3A, DNMT3B)。教科书上一般认为DNMT1的主要功能是维持DNA甲基化,而DNMT3A和DNMT3B主要参与新生DNA甲基化。此前,李夏军课题组发现这3个DNA甲基化转移...
    2024-11-21
  • 生命学院孙博课题组揭示紧凑型CRISPR核酸酶的独特DNA切割模式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孙博课题组在学术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发表了题为“CRISPR-AsCas12f1 couples out-of-protospacer DNA unwinding with exonuclease activity in the sequential target cleavage”(CRISPR-AsCas12f1结合原间隔外DNA的解旋以及外切酶活性实现对靶DNA的顺序切割)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紧凑型CRISPR核酸酶AsCas12f1的独特核酸酶切割活性。CRISPR-Cas系统是细菌和古菌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用以对抗入侵病毒及外源DNA的免疫防御系统。II类CRISPR系统中的Cas蛋白因其组成简单、成本低廉等特点,已被广泛开发成多种基因编辑工具。然而,较为常用的Cas9与Cas12a等CRISPR核酸酶通常具有较大的分子量(大于1,000个氨基酸),不利于体内递送,严重限制了其应用。II类V-F型CRISPR-Cas12f蛋白作为一类新近发现的紧凑型Cas核酸酶(约400-700个氨基酸),较小的分子量极大方便了其作为基因编辑系统的体内递送。其中...
    2024-11-14
  • iHuman研究所华甜课题组在孤儿受体GPR55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华甜课题组与合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basis of ligand recognition and activation of GPR55”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孤儿受体GPR55结合反向激动剂的非激活态三维结构和无配体结合的GPR55与下游G13蛋白复合物的三维精细结构,在分子水平阐述了GPR55反向激动剂的配体识别机制和受体激活机制。本研究为靶向GPR55的新型配体设计提供了精准的结构模型,为深入探索GPR55的生理和病理作用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随着对大麻素系统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发现一些内源性大麻素(AEA、2-AG)、植物来源大麻素(四氢大麻酚THC、大麻二酚CBD)和合成型大麻素(Rimonabant、AM251等)可以作用于GPR55,据此GPR55被称为是除了大麻素受体CB1R和CB2R以外的非典型大麻素受体“CB3R”。近年来也有文章报道l‐α‐lysophosphatidylinositol (LPI)以及其类似物可能是GPR55的内源性配体,因此GPR55的脱孤...
    2024-11-11
  • 信息学院王浩宇课题组提出新一代数据中心极速主板电源的小信号模型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数据中心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数字大脑”,在推动数字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应对数据中心对电源的苛刻需求,如低电压(<1V)、大电流(>1000A)、快瞬态(>1000A/μs) ,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智慧电气科学中心(CiPES)王浩宇团队此前提出了电流模式恒导通时间(COT)控制多相串联电容跨电感式稳压器,能够结合串联电容、跨电感式稳压器(TLVR)和电流模式恒导通时间(COT)控制技术,显著提升电源系统的降压比与动态响应性能。但对于这样一个高度耦合且非线性的复杂系统,传统方法难以精确构建其小信号模型。而小信号模型是评估和优化系统性能、确保其稳定性和可靠性的重要工具。 图1 多相电流模式 COT串联电容式TLVR系统结构。该系统的功率级包括相互耦合的电容和电感结构,难以直接分析其频率响应;同时控制端的非线性特性使得传统方法的分析在高频处失去准确性。 针对上述难点,王浩宇团队近日...
    2024-11-11
  • 生命学院朱焕乎组发现游离长链脂肪酸帮助动物开启胚后发育进程
    11月1日,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朱焕乎课题组在PLOS Bi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Free long-chain fatty acids trigger early postembryonic development in starved Caenorhabditis elegans by suppressing mTORC1”的研究论文。该工作发现,游离长链脂肪酸(一种常见的营养分子)可以在没有其他营养分子的帮助下,作为一种信号分子帮助新出生的动物开启生长发育。这说明在三大宏营养要素中,对生长发育开启最重要的营养可能并非是通常所认为的糖或氨基酸,而是通常被忽视的脂肪酸。营养对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营养不仅提供了生长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还可能通过影响体内的营养感知通路,为生长发育提供决定性的信号。因此,包括人类在内的很多动物在饥饿时,会选择减缓甚至停止发育,以减少营养匮乏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生长发育需要的营养分子众多,就引发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这一发育决策过程中,动物究竟如何来判断营养是否...
    2024-11-06
  • 本科生接力科研,物质学院李智课题组在X@RONa醇钠团簇催化方向取得重要成果
    维生素K、辅酶Q等化合物是重要的脂溶性维生素,194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丹麦科学家达姆与美国科学家多伊西,以表彰两位科学家在维生素K的发现和功能研究上的贡献。维生素K和辅酶Q都是具有多聚异戊烯基侧链的醌类化合物(isoprenoid quinones),它们的化学合成方法自发现以来一直备受关注,但传统策略采用较复杂的多步合成,工艺繁琐,资源消耗大。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李智课题组在2017年发现了醌类化合物独特的氧化还原链式反应机制,为醌类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全新思路,但当时还无法实现醌类维生素的合成。为解决醌类维生素的合成问题,李智课题组开始研究碱性催化条件下、氧化还原链式机理的可行性,这一极具探索性的任务交给了当时大二的2017级本科生张子宁同学。他不仅发现碱性条件可以解决该问题,还在实验过程中意外观察到了一类全新的含有卤素离子的叔丁醇钠团簇分子晶体(NaOR)12·NaX,也即“X@RONa”,并使用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确认...
    2024-11-05
  •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915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8/66 跳转到 

上海市浦东新区华夏中路393号 201210(浦东校区)

上海市徐汇区岳阳路319号8号楼 200031(岳阳路校区)

Copyright © 上海科技大学 版权所有沪ICP备13001436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6855号

  • 附属学校
  • 附属幼儿园
    官方微信
En 中文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校务委员会
    • 校领导
    • 机构设置
    • 大事记
    • 影像报刊
    • 联系我们
  • 院所设置
    •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创业与管理学院
    • 创意与艺术学院
    • 人文科学研究院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免疫化学研究所
    • iHuman研究所
    • 数学科学研究所
    • 材料器件中心
    • 大科学中心
    • SHINE项目
    • 2060研究院
    •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
    • 终极能源中心
  • 师资队伍
  • 书院生活
  • 教学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成果转化
  • 国际合作
  • 党群园地
  • 招聘
  • 招生
  • 就业
  • 招标
  • 邮件
  • Egate
  • 校历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IT服务
  • 联系我们
  • 附属幼儿园
  • 附属学校

© 2017 ShanghaiTech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