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
    • 学校概况
    • 活动
    • 公告
    • 科研进展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校务委员会
    • 校领导
    • 机构设置
    • 大事记
    • 影像报刊
    • 联系我们
  • 院所设置
    •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创业与管理学院
    • 创意与艺术学院
    • 人文科学研究院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免疫化学研究所
    • iHuman研究所
    • 数学科学研究所
    • 材料器件中心
    • 大科学中心
    • SHINE项目
    • 2060研究院
    •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
    • 终极能源中心
  • 师资队伍
  • 书院生活
  • 教学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成果转化
  • 国际合作
  • 党群园地
  • En
    • 中文
  • 招聘
  • 招生
  • 就业
  • 招标
  • 邮件
  • Egate
  • 校历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IT服务
  • 联系我们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物质学院郑宜君课题组构建具有可切换生物功能的非平衡耗散自组装体系
    作者:   基于非平衡组装体的耗散自组装(DSA)体系对于精细控制生命体的时空功能至关重要。近年来尽管在模拟这一过程方面取得诸多进展,但与真实复杂的生命体系相比,这些人工DSA体系仍显得过于简化。相较于目前的合成DSA体系(这些体系通常从可溶性前体开始,非平衡组装体为唯一功能组件),生命系统中的平衡态不仅是功能性非平衡组装体的前体,还额外参与一些生命活动,这一特性使得生命体系能以最低的材料成本实现复杂的功能集成。如何高效利用DSA体系中的物质实现复杂生物功能集成目前仍是一个挑战。相关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科学家对生命体系中物质变化的理解,也有助于推动人造“活性”材料的发展。针对以上难题,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郑宜君课题组以手性芳酰基胱氨酸为研究对象,通过秋兰姆类化学燃料的设计,成功构建了可实现生物功能切换的DSA体系。在化学燃料驱动下,组装体可在手性纳米纤维和中空纳米球之间切换,分别实现...
    2024-09-04
  • 物质学院叶柏华课题组在锆氮杂环丙烷介导不对称镍催化构建C-糖苷键研究中取得新突破
    C-糖苷分子骨架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药物以及生物体系中,以格列净类口服降糖药为例,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肾脏中的葡萄糖转运体,减少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在降血糖和增强心血管功能方面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然而,实现精准控制该类C-糖苷键的化学立体构型是一项高难度的合成挑战。在已有的前沿催化研究中,糖骨架的手性环境通常诱导了该化学键的异构立体选择性。如果能够摆脱糖分子骨架固有的手性,通过手性配体诱导实现高选择性获得两种异构C-糖苷,将大大加速推动其在生命健康等领域的应用。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叶柏华课题组专注于研究新型过渡金属催化合成生物活性分子的研究,领先建立了锆氮杂环丙烷介导的氧化还原转金属新机制(redox-transmetalation)。在此工作基础上,叶柏华课题组发展了新型锆氮杂环丙烷介导的开壳镍催化,首次实现了配体手性诱导合成系列手性C-糖苷化合物,近期以全文形式刊登在《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American Chem...
    2024-09-04
  • 生命学院孙博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核酸酶降解RNA-DNA杂合核酸的新模式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孙博课题组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李卫课题组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题为“RPA transforms RNase H1 to a bidirectional exoribonuclease for processive RNA-DNA hybrid cleavage”(RPA转变RNase H1为双向核糖核酸外切酶,实现RNA-DNA杂合链的持续性降解)的研究论文,揭示了RNase H1独特的核酸外切酶活性。 核酸酶是催化核酸磷酸二酯键水解的一类蛋白,通过对核酸底物的特异性识别、降解,参与了包括DNA复制、修复及RNA转录、翻译等几乎所有核酸代谢过程,其功能缺失往往会导致遗传信息的不稳定及相应疾病的发生。根据切割模式的不同,核酸酶可为内切酶和外切酶:核酸内切酶从核酸分子内部切割,切割位点通常不连续,而核酸外切酶则从核酸分子末端切割,沿着核酸链连续切割核酸。根据切割方向,核酸外切酶又分为3’-5’和5’-3’两种。自发现以来,RNase H...
    2024-09-03
  • 生命学院向阳飞组建立脊髓三叉神经核团特异脑类器官模型
    随着脑类器官在科研中的广泛应用,其构建方法也在不断发展,以便更好地模拟人脑。构建脑类器官的常用策略包括非定向分化和定向分化,它们在不同的研究场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类大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针对特定脑亚区及脑核团构建特异的脑类器官模型仍面临许多挑战。近年来,尽管多种基于定向分化的脑区特异类器官已成功建立,但国际上关于在体外重现具备核团特征的脑类器官的研究仍有限。8月28日,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向阳飞课题组在国际期刊Cell Stem Cell(《细胞-干细胞》)上发表题为“Generation of human region-specific brain organoids with medullary spinal trigeminal nuclei”的研究论文,报道了新的脑类器官构建方法。 图:SpV类器官及SpV-丘脑融合类器官的构建分析示意图后脑延髓在调控众多基本生命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针对这一区域的脑类器官模型仍然缺乏,特别是在延髓特定核团的构建方面仍为空白。位于延髓的脊髓三...
    2024-08-28
  • 生命学院研究团队解析细胞坏死相关蛋白mRIPK1淀粉样纤维结构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团队利用核磁共振技术,首次解析了鼠源RIPK1(mRIPK1)蛋白RHIM结构域淀粉样纤维的三维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表征了mRIPK1/mRIPK3复合物纤维结构,及两种蛋白在形成异质纤维过程中的结构变化。该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论文题为“The structure of mouse RIPK1 RHIM-containing domain as a homo-amyloid and in RIPK1/RIPK3 complex”。 细胞凋亡(apoptosis)和细胞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是常见的两种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其中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K1)和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在程序性细胞死亡信号通路中起关键作用。通过RIPK1和RIPK3,程序性细胞死亡参与了很多组织损伤、炎症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RIPK1是多种信号通路的重要上游调节因子,包括炎症、细胞凋亡和程序性坏死。RIPK1由N端的激酶结构域(KD)、中间结构域(ID)以及C端的死亡结构域(DD)组...
    2024-08-27
  • 生医工学院彭畅课题组研发一种高灵敏度、宽频带智能终端屏下超声指纹识别传感器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彭畅课题组基于智能终端屏下指纹识别应用提出了一种多层介质声传播模型,解析了超声波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屏幕中的传播规律。进一步研发了一种用于屏下指纹识别的超声指纹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宽频带以及优异的空间分辨率,能够实现对屏下指纹局部细节进行成像。研究成果以“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validation of high-sensitivity and broadband ultrasonic sensors for under-display fingerprint imaging”为题发表于仪器测量领域国际期刊Measurement。生物识别技术包括指纹、面部和虹膜识别,其中指纹识别因其安全性和便利性最为普遍。传统的电容式和光学式指纹传感器虽然应用广泛,但电容式需要直接接触指纹无法用于屏下,而光学式容易受到假指纹或高质量照片的攻击、且对湿润或污染指纹敏感。相比之下,超声波传感器能够穿透水、油甚至薄手套,同时获取指纹的三维信息,极大提升了认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
    2024-08-26
  • 信息学院张海鹏课题组在数据挖掘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张海鹏课题组致力于数据挖掘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探索社交、科创、金融、人文等领域的大规模人类行为的规律、影响和机制,以支持相关领域的智能决策。近日,课题组在中国人名表征、人物行迹挖掘、有向图表征以及大语言模型泛化机制方面取得多项研究成果。一种创新的中国人名拼音表征与性别预测方法社会学、金融学以及智能营销等行为科学关注不同性别下的行为差异。许多研究通过记录中的人名来猜测性别。但是,现有的“名字-性别”猜测模型是针对西方名字设计的,对于汉语拼音名字的猜测效果并不理想,影响了相关研究的可靠性。事实上,如果将拼音关联到其可能对应的汉字,能够引入汉字所包含的性别倾向信息,来帮助判断拼音的性别倾向(图1)。课题组利用多任务学习,同时建模拼音的性别含义和拼音到汉字的模糊对应关系,为拼音赋予汉字的语义信息,并利用特征级和响应级的知识蒸馏,将汉字姓名的性别特征迁移到拼音姓名中(图2)...
    2024-08-23
  • 物质学院李智课题组在铪-Salen催化的烯基酰胺的高效不对称环氧化方面取得进展
    不对称环氧化反应可以将双键转化为特定立体构型的含氧三元环,是一类引入连续手性中心的重要反应。2001年,美国著名化学家、两次诺贝尔奖得主Barry Sharpless教授因其在该领域的重大贡献获得他的首个诺贝尔化学奖。尽管该领域研究发展迅速,但现有方法适用的反应物依然有限。大多数有效反应都限于烯基醇类化合物,且常常面临环氧化催化剂活性低、反应时间长等挑战。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李智课题组致力于新型路易斯酸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并深入探究其在合成化学和资源转化领域的应用潜力。近期,李智组发现手性铪路易斯酸可以利用底物中酰胺官能团的定位效应催化烯基酰胺环氧化,突破了烯基醇类化合物的限制。该催化体系的活性非常高,有效节约了反应时间,提高了反应效率。这项技术有望用于复杂天然产物和药物合成中,为手性分子的构建提供便捷高效的新方案,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ACS Catalysis。 图1    铪—Salen催化烯...
    2024-08-23
  • 信息学院李权课题组在可视分析与人机交互领域取得多项成果
    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李权课题组(交互智能与可视分析实验室ViSeer LAB)致力于开发先进的交互和可视分析技术,旨在促进人、机器和数据之间的紧密互联,提高在实际应用中处理大量数据、复杂人工智能模型以及不同背景用户群体的数据探索效率。近日,课题组在生物医药可解释性、医学领域可视分析及人机交互叙事技术方面取得多项研究成果。SLInterpreter: 基于 GNN 的合成致死预测的探索性迭代人机协同系统合成致死(Synthetic Lethal, SL)关系在众多基因组合中十分罕见,但在癌症靶向治疗领域具有巨大潜力。近年来人工智能模型的显著提升仍未能充分满足领域专家对该任务模型可解释性和机制探索的需求。特别是在湿实验验证中,由于涉及大量资源及时间成本,对路径和机制的深入探索亟需更好地与特定领域知识相协调。图| SLInterpreter 由数据处理模块、后端引擎和交互式可视化共同组成迭代性的工作流程。为此,李权组提出了一个迭代式的人机协作框架,...
    2024-08-21
  • 生命学院罗振革组揭示人类神经元复杂化及突触发育幼态持续的特异分子机制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罗振革课题组在国际期刊Cell Reports(《细胞报告》)在线发表题为“A hominoid-specific signaling axis regulating the tempo of synaptic maturation”的研究论文:利用体内外多种研究体系,揭示了促进人类神经元形态复杂化及控制突触发育进程的复杂分子细胞机制。 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类脑容量显著扩增,大脑皮层表面积的扩张促使沟回形成及复杂化。与其他哺乳动物及灵长类动物相比,人类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树突分支更为复杂,且具有更大密度的突触。这些特征导致人类神经元具有更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被认为与人类智力的演化密切相关。近年来,罗振革实验室对该重大问题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发现了人科特异基因TBC1D3促进灵长类特征性神经祖细胞的产生与增殖,导致大脑皮层的扩增及沟回形成。相较于其他物种的神经元,人类神经元的成熟需要更长的时间,突触可塑性关键期大大延长,这一现象被称为幼态持续(neoteny),...
    2024-07-29
  • 物质学院杨晓瑜课题组实现固有手性杯[4]芳烃催化不对称合成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杨晓瑜课题组在固有手性杯[4]芳烃不对称合成领域取得突破,实现了固有手性杯[4]芳烃的催化不对称合成。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上在线发表。大环芳烃在物质分离、检测技术及催化反应等领域均具备应用前景。作为大环芳烃家族中的重要成员,杯芳烃因其独特的三维刚性结构,形似杯子而得名(图1,A),这种非平面的三维构型赋予了杯芳烃独特的性质。当杯[4]芳烃的一个苯环间位上具有一个取代基时,该类分子就具备一类独特的分子手性——固有手性。鉴于这类固有手性骨架所蕴含的独特性能及其潜在的应用价值,其不对称合成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研究兴趣。然而,通过高效且直接的催化不对称合成方法来构建这类分子结构仍面临一定的挑战,相关研究进展目前相对缓慢。 图1 催化不对称合成固有手性杯[4]芳烃 杨晓瑜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利用开发绿色、廉价的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剂,以实现各...
    2024-07-26
  • 信息学院王浩宇课题组提出数据中心新型负载点功率变换方案
    作者:随着5G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中心逐渐成为支持现代数字社会正常运转的关键基础设施。不断增长的算力需求导致数据中心的功耗急剧上升。新一代48V母线供电系统将服务器的直流母线电压从12V提高到48V,提升了电能传输效率。但更高的母线电压要求板载电压调节模块(Voltage Regulator Modules,VRM)具备更高的降压比,这就对48V VRM优化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智慧电气科学中心(CiPES)王浩宇课题组提出面向48V数据中心应用的新型负载点功率变换方案,相关成果在电力电子领域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上发表。为了实现高降压比,48V VRM通常采用固定降压比的中间母线变换器(intermediate bus converter,IBC)进行初级降压,再利用负载点变换器将电压调节为负载所需的电压。对于前级IBC,传统的开关电容变换器存在元器件数量多、器件...
    2024-07-25
  • 生命学院罗振革组发现促进神经再生新分子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罗振革课题组在国际期刊Cell Reports(《细胞报告》)在线发表题为“Comparative transcriptomic profiling reveals a role for Olig1 in promoting axon regeneration”的研究论文,通过深入的比较转录组分析,揭示了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1 (Olig1) 在促进轴突再生中的重要作用。 哺乳动物神经系统复杂而精细,中枢与外周神经元轴突损伤后的再生能力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现象的分子机制一直是再生医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热点与难点。同种神经细胞再生能力也存在异质性,但由于研究手段的限制,鲜有对同种神经元再生能力差异机制的研究。罗振革课题组首先建立了小鼠的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巧妙利用荧光染料双标记技术(DiO/DiI),成功标记并分离出具有不同再生能力的脊髓运动神经元(spMN)。通过高精度的RNA深度测序技术,研究团队筛选出了一批与神经元内源性再生能力密切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令人兴奋的是,调节神经祖细胞分...
    2024-07-24
  • Nature|免化所团队与合作者揭示抗结核药物贝达喹啉及其衍生物作用机理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传染性疾病,主要侵袭肺部,严重时可导致死亡,是全球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贝达喹啉(Bedaquiline, BDQ)是一种靶向结核分枝杆菌ATP合成酶的抑制剂,可高效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第一个上市的抗结核新药,更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耐利福平结核病和耐多药结核病长程治疗方案的首选药物。然而研究发现,BDQ由于与钾离子通道蛋白hERG相互作用导致患者心脏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且对人源ATP合成酶也存在潜在的交叉抑制活性。因此,揭示结核分枝杆菌ATP合成酶的工作机制和BDQ的作用机理及其抑制人源ATP合成酶活性的分子机制,将有效助力新型结核分枝杆菌ATP合成酶抑制剂的开发。7月3日,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特聘教授饶子和院士、高岩副研究员联合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贡红日教授、广州国家实验室刘凤江副研究员在《自然》(Nature)发表了题为“Inhibition of M. tuberculosis and human ATP sy...
    2024-07-22
  •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891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9/64 跳转到 

上海市浦东新区华夏中路393号 201210(浦东校区)

上海市徐汇区岳阳路319号8号楼 200031(岳阳路校区)

Copyright © 上海科技大学 版权所有沪ICP备13001436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6855号

  • 附属学校
  • 附属幼儿园
    官方微信
En 中文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校务委员会
    • 校领导
    • 机构设置
    • 大事记
    • 影像报刊
    • 联系我们
  • 院所设置
    •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创业与管理学院
    • 创意与艺术学院
    • 人文科学研究院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免疫化学研究所
    • iHuman研究所
    • 数学科学研究所
    • 材料器件中心
    • 大科学中心
    • SHINE项目
    • 2060研究院
    •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
    • 终极能源中心
  • 师资队伍
  • 书院生活
  • 教学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学术期刊
    • 通知公告
    • 科研基地
    • 仪器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我们
    • EHS
  • 成果转化
  • 国际合作
  • 党群园地
  • 招聘
  • 招生
  • 就业
  • 招标
  • 邮件
  • Egate
  • 校历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IT服务
  • 联系我们
  • 附属幼儿园
  • 附属学校

© 2017 ShanghaiTech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